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娜
从沂蒙山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撸起袖子的坚定,到孔孟之乡器官捐献家属签下同意书的深情;从1800例“生命火种”跨越山海的传递,到6000次“生命接力”创造的奇迹,齐鲁大地上,爱从未缺席,善从未止步。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普通人用勇气与善意谱写的温暖篇章,他们汇聚平凡之力,将生命点亮。


能挽救一个家庭很值
“能救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值!”近日,来自山东省临沂市的卢先生(化名)捐献造血干细胞,从“献血达人”变身“髓缘英雄”,成为山东省第18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同一天,滨州市的孙女士(化名)也同时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全省第1801例造干捐献者。山东省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王伟现场郑重地将荣誉证书颁发给了他们。
卢先生受父亲影响,自2016年起就踏上了无偿献血之路,9年累计捐献7100毫升血液。2022年,他看到白血病患儿等待造血干细胞救命的短视频后深受触动,随即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卢先生先后2次与不同患者初配成功,却都因各种原因未能完成捐献。今年8月,当第3次配型成功的消息传来,他无比珍视这次机会,提前调整作息、坚持锻炼、规律饮食。最终,历经4个多小时的采集,264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功采集完成,为患者送去了生的希望。像卢先生这样的捐献者在山东还有很多,他们用热血传递生命火种,让无数濒临绝境的生命重燃希望之光。
数据显示,2003年,山东省实现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7年后,迎来第100例捐献;2021年,山东省成功实现第1000例捐献。截至2025年10月,山东省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入库数量居全国第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库容24.86万人,居全国第二位;造血干细胞实现捐献204例,增量居全国第一位,创历年新高;累计实现捐献1800例,居全国第二位。累计实现36例境外捐献,涉及12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山东捐献者实现中国首次对朝鲜患者的捐献。
省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从0到1800,这是数字的积累,是捐献者的爱心汇聚,更是生命传递的生动体现。省红十字会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服务质量,动员更多志愿者加入捐献者队伍,挽救更多人的生命,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近日,来自山东省济宁市的鲁女士(化名)因突发脑出血不幸离世,家属忍痛捐出她的肝脏、肾脏和眼角膜,帮助5位患者重获新生,也让鲁女士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目前,山东省累计实现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突破6000例,挽救了超过1.8万名患者的生命。
自2010年山东省启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试点以来,各级红十字会始终秉持“人道、博爱、奉献”精神,深入宣传“自愿无偿、高尚利他”的捐献理念,依法开展宣传动员、志愿登记、缅怀纪念等工作。经过15年的不懈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山东特色的器官捐献工作模式。东营市、滨州市等还将人体器官捐献者纳入“见义勇为”表彰范围,以精神激励助推文明新风。截至目前,全省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已达63万余人,累计建成器官、遗体、角膜捐献者缅怀纪念场所33处,已为371名捐献者子女发放助学金109.3万元。这些举措让捐献者家属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与尊重,也让更多人了解并支持器官捐献事业。
爱心氛围日益浓厚
2024年5月1日,新修订的《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正式实施,为器官捐献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作为配套举措,山东省红十字会、省卫生健康委联合15个部门印发《关于促进全省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工作机制、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推进举措,进一步健全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同时,全省16市率先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纳入“见义勇为”表彰,激发了更多人参与捐献的热情。
此外,各级媒体先后报道了青岛女大学生刘佳丽、4岁青岛女孩“小九月”、5岁德州男孩凡凡等捐献者的感人事迹,让“自愿无偿、高尚利他”的理念深入人心。山东省还累计建成多处缅怀纪念场所,在清明节、寒衣节等举办各类缅怀纪念活动,让捐献者的精神得以传承,也让生者得到慰藉。这些举措营造出全社会理解、支持、参与器官捐献的浓厚氛围。
齐鲁大地,爱心涌动。无论是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还是人体器官捐献者及其家属,都以无私的奉献诠释着人间大爱。当更多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当更多“生命礼物”跨越时空传递,齐鲁大地上的爱心接力将续写更多生生不息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