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范心雨 尉笑
“刚开始种植大蒜的时候,有村民有顾虑。我们党员干部就带头先种,然后再给大家做工作。共同富裕才是我们村的富裕。”11月18日,初冬的寒风裹着阵阵蒜香,漫过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鱼山街道崔口村。鱼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刘旭的话透着格外地温热:“从昔日靠救济粮度日,到如今人均年收6万元、村集体年分红220万元,崔口村正带动片区内其他村的村民们,一起拓销路、共致富。”

标准化冷库前,货车有序排队装货,工人们正将检测合格的大蒜装箱;会议室里,片区党委书记根据“蒜易通”平台的实时数据,和党委成员们分析当天大蒜的市场信息。这就是金乡县“党建引领、联村共建”,用“蒜力”破译致富密码的日常场景。
“以前卖蒜全凭运气,现在片区统一报价格、定时机,再也不吃信息差的亏了。”鱼山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张雪楠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腰包鼓了,村民的笑容里满是踏实感。近年来,鱼山街道推行“中心村书记任片区党委书记、周边村书记任党委成员”的模式,将分散的村庄拧成发展“一股绳”。依托中蒜集团“蒜易通”数字农业平台,片区党委实时汇总全国大蒜交易数据,定期召开相关会议研判行情,再把最优销售信息同步到各村。河南、河北等省的蒜商纷至沓来,让金乡蒜区成了全国大蒜交易的“价格晴雨表”。

“鱼山街道是我们金乡县的大蒜主产区,其中崔口村是金乡大蒜的发源地。目前我们崔口村的冷库储存量,在街道范围内也是比较多的,形成了‘收全国、卖世界’的格局,老百姓的收入进一步增加。”提及大蒜产业,刘旭脸上满是自豪。
冷库堆起的不仅是大蒜,还有村民们的“幸福家底”。崔口村采用“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整合850余亩集体土地作价入股,村民人人持股,村集体获企业10%股份。同时,每年村集体拿出不低于30%收入返还村民,村集体年分红近220万元。如今,崔口村在村民原宅基地上新建400余套两层新式民居,配套暖气、燃气和光纤。幼儿园、小学实行全免费教育,60岁以上老人可免费入住幸福院。

冷库里充满干劲、党建会议室里共谋发展,村民脸上笑意盈盈。从单一存蒜到全链赋能,从各村零散发展到片区联村共建,党建引领让片区各村都成为了“大蒜经纪”。棵棵大蒜,带着生机破土而出,又沾满片区烟火气,走向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