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综合 > 内容详情

13个村抱团,活出“新滋味”|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山东实践

2025-11-20 19:26:11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范心雨 尉笑

 

“现在我家种了九亩地的芥菜,一亩地一季能赚四千多块,一年两季下来,收入又翻一番,有时候甚至能种上三季。这样一年下来,收入大约十几万。”11月19日,在菏泽市成武县九女集镇酱菜文化产业园的地头,村民李守仓扒着绿油油的芥菜苗,给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算了笔“增收账”。从“各扫门前雪”到“连片谋发展”,在九女集镇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13个村庄把24平方公里的土地打造成了小有名气的“富民家园”。

组织连片共建:“大带小”拧成“一股绳”

“以前村里单打独斗,缺想法、少思路;现在联村共建,强村带弱村,资源共享,干啥都有底气!” 九女集镇陈庙行政村党支部书记陈海东向记者介绍。

近年来,九女集镇按照“大带小、强带弱”的思路,推行党建引领、联村共建,立足特色资源优势,打造“中国首创林下地缸发酵示范园”,引导和扶持当地农户参与发展芥菜等酱菜原材料种植,打造酱菜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产能跃升至万吨级,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带动片区农户增收。“自从建成这个合作社后,我有一个感受,就是我们村的小汽车明显增多了。” 陈海东笑言。

产业连片发展:“小特色”做成“大产业”

走进九女集镇的酱菜文化产业园,上千口大酱缸整齐排列,酱香扑面而来。“成武酱菜要历经4年32道工序,一酱提色、二酱保脆、三酱入味、四酱增香。” 镇党委副书记党修昌说道:“这些芥菜大多是周边村民种的,企业包收,村民农闲时还能来厂里打工,翻酱、削皮,老百姓既能通过种植芥菜获益,还能在这里打工赚取额外收入。只要村民愿意干、有能力干,都能找到合适的活儿。”

除了酱菜,这里的非遗也火了。在吕庄村的黑陶手艺工作室,17岁的成武县少年张子强正专注地练习雕刻。“我专门来这儿学习,已经学了一年多,都是完全免费的。”张子强指着墙上的作品:“我想先在这儿扎根学好手艺,将来争取把传统手艺带出家乡。” 工作室的另一边,中国黑陶艺术家委员会副会长王保祥的作品摆满墙面:“镇政府给我提供工作室,就是想让这些老手艺传下去,还能带动村民增收。”近年来,王保祥牵头搭建县城代售与海外销售双渠道,让黑陶作品远销20多个国家,学艺人数持续增多,小特产的产业辐射力与市场潜力不断释放。

服务连片优化:“暖服务”架起“连心桥”

在九女集镇助老食堂,在片区里,60岁以上老人的养老生活透着实实在在的暖意:一日三餐仅需7元,就能吃上省心饭;就医更不用愁,中心村卫生室与县医院建起联动机制,看病可直接报销,遇上复杂病情还能远程对接专家问诊,全程仍按村级标准收费,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又实惠的医疗服务。

不仅如此,片区还通过定期组织开展技术培训,例如缝纫、草编、藤编等基础技能课程,配套为村民提供就业推荐,为辖区内企业订单式培育技能人才。打造涵盖体验、研学、展销、培训等多个领域、多个场景的“共富集柿”,通过“企业+农户”生产模式,“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学活放活、卫星工厂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实现灵活创收,形成“山东手造+技能培训+就业创业+非遗传承”联动循环。

治理连片增效:“小矛盾”齐心“巧化解”

“以前邻里闹矛盾,有时候越调越僵;现在不一样了,村民们都能当调解员,大家各让一步,事儿就解决了。付出不白付出,大家都乐意参与村里的事。”陈文平是镇里的宣传委员,她向记者介绍,片区建立了共建共商共享机制,推动矛盾联调、问题联治。

“我们片区村民参与矛盾纠纷调解、打扫村庄卫生等村务贡献都能累积积分,积分可随时兑换生活用品,年底还能按积分多少参与村集体收益分红,多劳多得。这既让村民得了实惠,又能带动村庄治理连片推进,形成良性循环。” 陈文平说道。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