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王宇琦
10月9日,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举行“山东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八场,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李国琳在发布会上表示,十年来,山东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整体走在全国前列,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贡献度不断提升。我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不断加强。
全省文旅系统坚定扛起守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的重大责任,积极对接长城、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统筹做好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传承利用的文章。
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我省制定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实施方案》《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等,出台全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红色遗存和革命精神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也已经审议通过,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十年来,我省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开展全省文物资源调查,文物家底不断充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2012年的101处增加到22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687处增加到1968处。全省不可移动文物登录国家数据库3.35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登录286万余件/套。齐长城保护全面加强,曲阜“三孔”、泰山古建筑群、定陶汉墓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取得新进展。“海岱考古”品牌持续擦亮,跋山遗址、稷下学宫遗址等考古发掘项目取得重大发现。全省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累计达到20次、项目23项,数量居全国第四。
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方面,我省亦取得不斐成绩。全省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186项、非遗传承人88名,数量居全国前列。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为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成功举办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创新举办“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在全国率先设立“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成为非遗活动品牌。积极推进“山东手造”工程,全省已认定“非遗工坊”574个、推出“山东手造”特色产品535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