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在省博物馆内观展记者 周里摄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王宇琦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整体走在全国前列,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贡献度不断提升。10月9日,山东省委宣传部举办“山东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八场,邀请省文化和旅游厅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情况。
文旅发展不断提质增效
“十年来,我省文旅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文化创意产业、精品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总体实力大幅提升,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作出积极贡献。”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李国琳介绍。全省文旅系统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创新实干,奋勇争先,全力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绘就山东文旅“诗”和“远方”新画卷。
2021年,山东实现文旅产业增加值6867.2亿元,占GDP比重为8.26%。旅游总收入从2012年的4519.7亿元,增长到正常年份2019年的1.1万亿元,年均增长13.7%。这份漂亮的“成绩单”背后,是山东文旅产业发展在质量提升方面进行的努力。山东培植“雁阵形”产业集群23个、领军企业17个,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7个、省级149个。全省5A级景区达到14个,现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4家、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8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44个,旅游民宿集聚区16个。
与此同时,山东文旅融合脚步不断加速,在多方面实现进展。山东编制实施《山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以沿黄河、大运河、齐长城、黄渤海四大文化体验廊道建设为重点,不断深化文旅融合,红色旅游、博物馆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蓬勃兴起,“云看展”“云旅游”、网络直播、沉浸式体验等数字新业态加速发展,全省国家级和省级“文旅+”示范基地已达412家,居全国前列。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山东文旅消费拉动作用更加突出。山东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已连续举办6年,发放惠民消费券7.33亿元。我省连续三年高标准举办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创新开展“山东人游山东”“好客山东游品荟”等活动,有效释放文旅消费新动能。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达到12家,7个市入围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一。
文旅事业发展以人民为中心
近年来,我省一批原创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如民族歌剧《沂蒙山》《马向阳下乡记》、吕剧《一号村台》、杂技剧《铁道英雄》、京剧《燕翼堂》、话剧《孔子》等。这些作品实现了口碑与奖项的“双丰收”,揽下3个“五个一工程”奖、6个“文华大奖”。值得注意的是,《沂蒙山》是山东历史上首部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等舞台艺术领域现有的全部国家级奖项的大满贯剧目。
在重大展演展览活动方面,山东亦成绩斐然。我省成功承办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第四届中国歌剧节、首届全国优秀民族乐团展演、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等国家级重要艺术活动。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上,我省金奖数全国第一。
诸多奖项的获得,离不开文艺创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我省建立和实施舞台艺术创作“4+1工程”扶持机制,出台《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有效激发了院团发展的动力活力。在人才培养工作方面,我省设立“戏曲名家工作室”,连续6年组织实施“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扶持项目”,带动一批优秀青年骨干迅速成长,成为全省文艺工作的生力军。
“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大力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强化规划引导,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艺术创作组织化程度,努力创精品、攀‘高峰’。”李国琳表示。
与此同时,山东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我省建有公共图书馆154个、文化馆15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821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6.5万个,各级各类博物馆647个。其中,国家一级文化馆、一级图书馆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三位,博物馆六项主要指标均居全国第一。我省群众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日益活跃,创新开展了群众性小戏小剧创作演出活动,培育打造了一批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十年来,山东获得国家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38个,居全国第一。“百姓大舞台”“五个大家”等群众文化活动产生广泛影响。
此外,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实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省投入35.6亿元,连续5年用于欠发达地区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冬春文化惠民季”“一村一年一场戏”等文化惠民活动形成品牌,仅2021年,全省送戏下乡演出就达12万余场。“山东公共文化云”、城市书房、乡村书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涌现,让文化服务更加便捷、更接地气。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不断加强
近年来,我省文旅系统肩负起守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的重任,积极对接长城、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统筹做好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传承利用的文章。一方面,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制定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实施方案》《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等,出台《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审议通过《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着全省文物资源调查的开展,文物家底不断被充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2012年的101处增加到22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687处增加到1968处。全省不可移动文物登录国家数据库3.35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登录286万余件/套。齐长城保护全面加强,曲阜“三孔”、泰山古建筑群、定陶汉墓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海岱考古”品牌持续擦亮,跋山遗址、稷下学宫遗址等考古发掘项目取得重大发现。全省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累计达到20次、项目23项,数量居全国第四。
此外,我省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也在不断绽放光彩。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全省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186项、非遗传承人88名,数量居全国前列。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为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成功举办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创新举办“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在全国率先设立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成为日渐响亮的非遗活动品牌。在“山东手造”工程中,全省已认定“非遗工坊”574个、推出“山东手造”特色产品5350多个。
“好客山东”品牌持续打响
好客山东人,笑迎四海宾。近年来,“好客山东”品牌形象持续提升,在全国省级文化和旅游新媒体传播力指数榜单中持续位居全国首位,我省文化和旅游推介交流取得显著成效。我省成功打造“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区域品牌,有效拓展16个城市旅游目的地品牌。在旅游产品研发推广方面,“好客山东XIN体验”优质文旅产品系列发布活动成为全网热点。此外,齐鲁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利用“欢乐春节”等国家级交流平台,举办一系列富有山东特色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品牌活动影响日益广泛。在海外市场旅游营销体系建设方面,我省举办“孔子家乡好客山东”系列推广活动,实施“孔子文化和旅游大使”计划,已发展孔子文化和旅游大使、专家、使者28000余名,成为传播齐鲁文化的重要力量。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将对标对表‘走在前、开新局’,进一步扛牢责任、强化担当,奋力谱写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贡献。”李国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