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杨芳
“疫情三年,我们积累了抗疫的有效手段、勇气和理性,同时疫情也影响了部分群众的心理健康。”省政协委员、山东财经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董方军,向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交提案,建议重视疫情带来的“隐形伤痕”,将心理健康纳入全民健康覆盖的核心内容,从医学角度提高民众心理健康水平。
董方军在接受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年的抗疫工作特别是放开后的这个时期,暴露出不少社会问题,容易引起人们的焦虑和抑郁,亟需抚平和疗伤。作为人口大省,山东改善社会心理预期的任务更加急迫和艰巨。
他建议省卫生防疫部门在疫情波动的每一个重要节点,搭建统一权威的“齐鲁专家平台”和“医学咨询平台”;省卫生系统部门审核可以“发声”的中西专家身份,让公众能在平台上获取正确、可行的信息,以免不科学、不权威的信息混淆视听。
“呼吁公益慈善机构结合卫生部门搭建‘共享药房’,向社区及外来人口密集地区定时发放疫情药品,将有限的药品用在急需的人身上。”董方军表示,除此之外,还需要关注公众的心理健康,尤其是疫情导致的抑郁症、焦虑患者的增多。
他建议有关部门未雨绸缪,在加强现有医院心理诊室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从社会大量招募大批社会志愿者进入社区,开展心理状态问卷调查。梳理相对集中的问题形成“心理热线”、“心理夜线”和“心理快线”,并针对独居老年人、失业中青年人,尤其是有居家学习的孩子家长,开展专门的心理辅导。此外,他建议将心理健康纳入全民健康覆盖的核心内容,从医学的角度提高民众心理健康水平。
省市各级政府在提振地方经济的同时,董方军建议,各级人力资源部门需与社区、乡镇等人力资源部门结合起来,为返乡人员做好职业、特长、再就业愿望等等方面的登记;同时制定相应的人才分流计划,打通年轻人再就业的“最后一公里”,“特别要鼓励返回乡村的年轻人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