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政经 > 内容详情

山东擦亮“海岱考古”品牌 让文物“活”起来

2023-07-11 10:18:13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于洋

作为文物大省,山东省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与沂蒙精神的诞生地。近年来,省内一系列考古发现从不同层面补全了山东考古领域文化谱系与文脉传承的发展链条,为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补充与佐证。7月11日至12日,全国考古工作会在济南召开,依托齐鲁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一系列考古工作的有效开展,本次会议将为中国考古工作提供坚实的齐鲁力量。

资料显示,30年来,山东省共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1次、24项,居全国第四(本版图片均由省文旅厅提供)

一系列考古佳绩的接续推出,反映了山东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扎实的考古工作

临淄赵家徐姚遗址考古现场发掘出的文物

考古重大发现屡创佳绩

3月28日,一年一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赵家徐姚遗址,距今约1.32万年左右。据了解,以陶器著称的赵家徐姚遗址,为中国北方地区出土陶器年代最早、东亚地区出土早期陶片数量最多,独特的夹炭陶反映出古人类在所处时期制陶技艺成熟的巅峰,为中国早期陶器起源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无独有偶,就在此次入选的一年前,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同样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作为目前为止同时期黄河流域发现面积最大的城址,岗上遗址对于研究个体聚落形态和区域聚落形态与其社会组织结构及变迁意义重大,为海岱地区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石。资料显示,30年来,山东省共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1次、24项,居全国第四。一系列考古佳绩的接续推出,反映了山东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扎实的考古工作。

据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着力擦亮“海岱考古”品牌,在既往工作的基础上,山东省进一步扎实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系列课题,有序开展重大考古发掘项目、重要涉水考古调查和海丝申遗点发掘项目,并接连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和突破性科研成果。至2022年,考古队伍不断扩充,考古力量也不断增大。“为厅直属4个文博单位增加编制103个,为9个文物重点市各下沉编制3个,为20个文物重点县各下沉编制4个”,通过开展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创建,“山东成为国家文物局初步确定的10个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创建省份之一。”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展览、讲座、多媒体、自媒体等多种途径,山东省积极宣传考古成果和新时代考古精神。以本次会议的召开为契机,山东各项重大考古成果将在全国范围内传播,为省内文物考古工作的进一步研究交流提供了绝佳机会。

文物事业典型案例精彩纷呈

作为文物大省,山东的文物资源得天独厚。截至目前,我省有泰山、曲阜“三孔”、齐长城、大运河4处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8处,居全国第一。各类博物馆735家,六项主要指标均居全国第一。此外,在文物登记入库、革命文物数量等方面均居全国前列。山东省文化遗存之多样、文化遗产之丰厚深刻体现在文物工作的方方面面,一系列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持续涌现,为进一步活化利用文物资源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今年6月,由山东省文物局报送的“‘联合认证、共建共管’突破国有行业博物馆发展‘瓶颈’项目”在全部256项申报中脱颖而出,入选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据了解,本次案例申报涵盖了政策法规、文物安全、保护管理、考古发掘、博物馆等各个方面,既有文物工作对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也有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崭新成果。与之相对应,山东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也在当月公布,9项山东省内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也同步推出。

城市发展与地下文物保护的矛盾如何破解?济南市探索开展的“调查+勘探”考古前置新模式给出了答案。济南市对可能埋藏文物遗存的区域进行风险等级评估,划分三级文物分布区,做到有的放矢,精准考古,基于此,形成了文化遗产保护、土地出让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的多赢局面,延伸了济南历史轴线,搭建起古今对话的桥梁。

如何留住城市记忆,传承文化根脉?烟台市开展的“烟台山近代建筑群、奇山所文物保护活化利用典型案例”让文物“活”起来的同时,也让城市“火”了起来。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烟台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着力构建依法保护、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文物保护利用体系,精准聚焦民众的需求,开启了文物保护利用的新模式。

此外,还有临淄区探索考古基地建设路径、曲阜市古建筑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弘扬、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昌邑模式”等一大批经典案例尽数展现,对于文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山东省始终不可或缺、义不容辞。

文物保护工作持续推进

“要始终把文物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加强文物资源管理,筑牢文物安全底线。”这是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嘱托,也是山东省文物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此,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严格基本建设工程考古审批程序,各地对可能存在历史文化遗存的土地,实行“先考古、后出让”制度,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依托。

近年来,涵盖4个区域中心和7个工作站的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网络体系完成建设,一批保护修复和预防性保护项目得以有效实施,“山东沂南河阳社区墓地出土丝织品保护修复项目”“山东长清灵岩寺千佛殿部分罗汉像保护修复项目(一期)”相继荣获2021、2022年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此外,积极推进文物数字化建设,山东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全国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建设”4个试点省份之一。

7月1日,2023年山东省红色文化主题月启动暨山东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红色主题遗产线路发布活动在烟台举办。活动现场发布了6条山东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红色主题遗产线路,推出了集自然景观、红色文化、历史遗迹、学习园地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品。

“积极对接黄河国家战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强重大片区文物保护,近年来,山东文物保护管理全面加强。”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三孔”“三孟”、泰山古建筑群、定陶汉墓等重点修缮保护工程顺利推进,齐长城遗址保护全面加强;曲阜孔庙孔府、青岛八大关入选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试点项目,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果。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