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寿光,在艰难的创业之路上,诞生了一批批享誉全国的典型人物和事迹,他们深扎在这片土地上,用热血和激情点亮“绿色寿光”。伴随着这些人物和事迹同步而生的,还有众多描写寿光和寿光人民的文学作品。它们以文字的形式,向外界讲述和传播着“寿光故事”。
前段时间,以改革开放以来,“寿光模式”的探索实践、创新提升之路为主线的长篇报告文学《看云起——中国“菜篮子”的共富样本》(以下简称《看云起》)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李桂华,作为土生土长的寿光人,长期从事着书写和传播“寿光故事”的工作,深受业内外专家和读者的好评。日前,《看云起》作品研讨会在济南举行,来自北京、浙江和山东等地的多位专家学者齐聚济南,共话这部“新时代的‘山乡巨变史’”。
揭示“寿光模式”的样本意义
寿光,古属齐国,是“文圣”仓颉、“盐圣”夙沙氏、“农圣”贾思勰的故里,被称“三圣”之地。其中,“农圣”贾思勰在1400多年前所写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为寿光留下了源远流长的农业文明基因,其所阐释的“食为政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思想,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勤劳的寿光人民勇于奋进,敢于创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走出了一条“以人民为中心”,以“城乡均衡一体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化发展之路,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中国“菜篮子”,获评“寿光模式”。
《看云起》一书由李桂华创作,主要讲述了“寿光模式”的探索实践和创新提升之路,并揭示了“寿光模式”输出全国、助力全国脱贫攻坚、实现共富梦想的样本意义。尤其是书中描述的工农互哺特色、城乡一体经验、乡村治理样板和带动全国致富等,是全国众多县域正在探索寻觅的好案例、好经验。
谈起创作,李桂华表示,少年时,看着房子顶棚上用浆糊粘上去的一层层旧报纸,让自己开启了文学之梦。时光荏苒,当她感觉有能力可以写下属于自己的文字时,遂开始想把家乡发生的事情记下来,“印象中,我的家乡是绿色的……在这里,人人都是种养高手,不但勤劳,而且智慧。他们能在冰天雪地中,收获碧绿鲜嫩的韭菜,名叫独根红;他们能把大葱种出八个叶子一样齐,名叫八叶齐……后来,就是众所周知的,我们试验成功了冬暖式蔬菜大棚,一举解决了中国北方冬季吃不上鲜菜的历史,并无偿向全国传播种植技术,改写了中国农业发展史。”李桂华介绍,这场发源于寿光的产业革命,在中国大地引发了一场关于基层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方面的变革,并最终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等时代命题面前,凝炼为一套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区域样本。也因此,这份“呈现样本、造福时代”的初心,激励着自己完成了新作《看云起》。
“我爱这块土地,爱这大地上的万物,爱这大地上的人们,爱这大地上发生的每一个故事。如果说我写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手中的笔始终没有离开过生我养我的乡村和土地,这可能就是答案。”
让更多“寿光故事”走进时代视野
2018年,李桂华创作出版的关于国产蔬菜种子研发的长篇报告文学《种·梦》获第五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作为自己书写关于家乡寿光的第二部长篇报告文学,《看云起》入选山东省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项目,并于2022年8月入选山东省“十四五”重点文艺创作项目。
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作品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阐述。他们认为,作者李桂华脚踩厚实的乡村大地,心怀乡村振兴的现实意识,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厚的为民情怀和人文素养,践行“到人民中去”的优良传统,用一手采访素材和扎实写作功夫,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从“区域致富”到“致富全国”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推进之时,更具有现实价值和样本意义。
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表示,《看云起》是一部非常清晰、清爽、清朗的作品,读后有清风扑面的感觉,尤其对报告文学来讲是很难得的。“整部作品就像一棵蔬菜一样,很舒服。这是一部关于寿光蔬菜和乡村振兴的书写,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乡村的山河册页、大地之书和乡土列传。”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梁鸿鹰表示,20多年前,中国人突然发现冬天不用储存大白菜了。这是中国“菜篮子工程”的功夫,也说明了我们的蔬菜供应结构发生了变化。关于饮食结构的问题,正是中国文明发展程度的问题。从这角度讲,《看云起》对蔬菜的书写,其实就是对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史的书写,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题目。“作品以历史和文化为底色,从寿光蔬菜的前世今生,从王伯祥瞄准寿光传统寻找突围之路开始,书写寿光走上绿色赢天下的发展道路。寿光的成功告诉我们,专注做一件事,一代一代接续努力,才能成就寿光产业,这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山东省作协主席,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发有认为,作家向记忆中的乡村深情回望,写出了寿光乡村振兴的辉煌历程,同时作者在作品中没有一味抒情,而是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前瞻性分析,让读者看清了寿光的来路和前程。“以《看云起》作为一个引子,我也向山东的基层作者致敬,李桂华通过自己的创作经历,树立了一个基层作者的创作样板。”
此外,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陈文东,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铁流,《时代文学》执行主编李婧,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丛新强,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建国,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守森,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掖平、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夫龙,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教授贺彩虹,报告文学作家、鲁奖得主徐锦庚,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大众日报高级编辑逄春阶,《青岛文学》主编李林芳等专家学者也先后评价。大家认为,这部作品注重用故事揭示事件的意义,用文学解读文本的价值,是一部带着泥土芬芳、鲜活生动的新时代“山乡巨变史”。但同时,针对作品存在的细节抓取、人物刻画、场景渲染等写作技巧方面的问题,诸位专家学者也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
作为“农圣”贾思勰的后人,“中国蔬菜之乡”的儿女,李桂华表示,自己将始终立足家乡发展变化,深挖这块热土的鲜活素材,通过文学之力,让更多更好的“寿光故事”走进时代视野。
作者简介:
李桂华,女,1971年生,中国作协会员,齐鲁文化之星。出版长篇报告文学《种·梦》《把根扎在泥土地》,报告文学集《揽绿》,散文集《红线毯》等。曾获第五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