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政经 > 内容详情

海洋牧场+海上风电,山东昌邑融合创新新模式

2023-08-01 10:35:21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孙倩 实习生 夏莹 发自潍坊

在昌邑,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 受访者供图

在潍坊昌邑市北部海域,离岸距离14-18公里处,昌邑市海洋牧场与三峡300兆瓦海上风电融合试验示范项目就位于这里,蓝色的海面波光粼粼,一座座“大风车”迎风矗立,徐徐转动的风叶,见证着这里构建“绿色经济+蓝色粮仓”立体开发的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新模式。该项目为山东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样板。近日,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跟随“守护海洋生态共建蓝天碧海”山东媒体行活动走进威海、烟台、潍坊,走近该项目。

融合共建

徐徐转动的风叶,见证着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的融合,一步一步,向着良好态势发展。

但在建设之初,随之传来的还有质疑的声音。

顾艳镇是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在这里做技术支撑工作。“因为海上风电要在海洋里进行施工,所以很多人担心,风机设备会产生噪音,改变磁场,破坏海洋环境,对渔业资源产生影响。”顾艳镇说,因此,在前期调研过程中,为证实海上风电场是否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我们提出加入观测设备。”

由此,“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观测网”应运而生,2019年5月,观测网正式运行。

站在“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观测网”大屏幕前,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看到,电脑画面中,正实时播放着海下画面,水中游泳着的,不只有鱼,还有螃蟹、贝类等。

作为一种新型的观测设备,它可以监测海洋水文水质环境,实时观看水下视频等,来实现对海洋牧场生态效益的评估,从而了解海上风电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真正施工前,顾艳镇说,他们做了大量调查,通过对风电设备建设前期、建设期间,以及后期的持续观测,来证明是否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目前可以说,态势是十分良好的。”电脑屏幕中的水下画面,也给予了最好的佐证。

“所以,这边并不会像大家所想象的一样,在施工期间,水体浑浊,鱼虾逃离。”顾艳镇说,相反,水质环境有了改善,渔业资源也非常丰富。

记者了解到,海洋环境观测数据也会同步上传山东省海洋观测网,为海上风电场与海洋牧场融合共建对海洋环境影响与综合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提供“预警预报”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早在多年前,我国就已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牧场,从投放人工鱼礁起,海洋牧场的概念也逐步成型。

公开资料介绍,人工鱼礁是人为在海中设置的构造物,其目的是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营造海洋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为鱼类等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敌的场所,达到保护、增殖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

简单来说,就是“人为创造条件,让鱼类在此安家。”顾艳镇说,海上风电在建设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工作,就是在海下打桩,“这个桩,可以说成为了鱼类安家的一个好去处。”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依托已建成的风机基础,同步建设海洋牧场,在风机基础周围50米海域内布置养殖区。记者获悉,项目已投放3套海底观测设备,通过海底观测数据开展“定制化”礁石投放方案,截至目前,海洋牧场已投放礁石约6000空方。

千百年来,“藏粮于海”的观念深入人心,它是真正的“海上粮仓”。“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观测网”,在回应了质疑声的同时,也提交了更多贡献,它可以为渔业资源将要面临的生态灾害提供“预警预报”作用。

记者了解到,系统观测部分位于海底,不受表面风浪及附近海域过往船只的影响,它能够在较大风浪的恶劣环境下保持长期稳定工作,从而实现海洋环境中温度、盐度、潮位海流、海浪、溶解氧、叶绿素、营养盐、pH值、浊度、多环芳烃、海啸、地震等要素以及水下声学信号与水下高清视频的实时连续在线观测。

顾艳镇介绍,在山东半岛北侧,偶尔会发生低氧灾害,因此,对于渔业资源来说,“溶解氧”和“叶绿素”是非常重要的参数。所以,观测系统提供了非常良好的预报作用。就在几年前,这套设备就在山东的海洋牧场上,发挥了“灾害预警”作用,避免大量损失。

“未来,我们会增殖放流,考虑经济效益,但经济效益的前提,肯定要对生态灾害进行预警预报,进行防灾减灾。”顾艳镇说,后续,还会继续开展相关研究,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政策支持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场址规划容量为300兆瓦,布置50台6.0兆瓦的风电机组,场区内建设一座220千伏海上升压站,项目年发电量约9.4亿千瓦时,与相同发电量的常规燃煤火电机组相比,每年可节约标煤约29万吨,对于助推“双碳”目标顺利实现,缓解电力供需矛盾和改善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积极探索着建立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评价与规划技术体系,为山东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样板,构建“绿色经济+蓝色粮仓”立体开发的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新模式,是山东省首个海洋牧场与平价海上风电融合示范项目。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注意到,在2021年印发的文件《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便明确提到,探索推进“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上风电与海洋能综合利用等新技术、新模式,积极推广“渔光互补”模式,支持海洋清洁能源与海水淡化、深远海养殖、海洋观测等融合发展。

据了解,近年来,潍坊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陆海统筹、协同共治,全面推进陆、岸、海污染综合防治,近岸海域环境持续改善,为打造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数据显示,2022年潍坊市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85.7%,较2021年同期提升14.2个百分点,辖区内入海河流全面消除五类水体。

在这片蔚蓝大海,一个新的战略场域上,山东作为海洋大省,正在展现经略海洋的优势与潜力。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