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吴绍博
近年来,东营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日前,东营市2023年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观摩会结束。一路观摩下来,作为专家组成员的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李晔说:“东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这些项目展现了东营担当,将成为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今年以来,东营市抢抓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机遇,全力抓好经济运行各项工作,全市经济在一季度“开门红”的基础上,保持了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展现了经济发展的韧性与活力。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1824.8亿元,同比增长7.5%,居全省第1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7%,居全省第2位。
围绕主导产业“建链、补链、强链”
生产原料来源于上游项目产生的废气,生产工艺无固废产生,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动车电池以及大型蓄能电池的电解液。山东东方华龙工贸集团投资的年产8万吨电池新材料项目的上马,让这家传统石化企业向精细化工方向进一步补链增链,形成了石油炼制与精细化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项目主要利用原有化工企业产生的废气生产碳酸酯类产品,打通了从化工原料到锂电池电解液的产业链条。”项目负责人王伟介绍,凭借新项目拉动和企业链条的不断延伸,今年上半年,华龙工业总产值111.3亿元,同比增长34%。
石化、橡胶等产业是东营传统优势产业。东营聚焦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加力主攻链条经济,围绕主导产业“建链、补链、强链”,打造形成了一批细分领域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上半年,东营市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支柱产业分别增长18.9%、18.3%、11.2%。此外,“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9.7%,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71.3%。
项目为王,驱动发展。今年以来,东营市聚焦石化、橡胶等8大产业、20条产业链,精准谋划重点项目,用好“挂图作战+领导包靠”等工作机制,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效。上半年,去年及今年新投产的144个工业项目新增产值286亿元;全市工业投资增长25.9%,增速居全省第2位。
优质中小企业培育也捷报频传。东营今年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3家、80家企业被推荐为山东省瞪羚企业、62家企业进入工信部评选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分别是去年的2.1倍、2.2倍、2.8倍。
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
一条轮胎的诞生,从原材料进厂,要经过密炼、压出、压延、裁断、胎圈、成型、硫化等多个环节。如今在山东宏盛橡胶科技有限公司,管理人员坐在办公室轻点鼠标,就能实时监控各生产车间的生产质量、工艺、设备运行等情况,实现了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出全流程智能化“透明工厂”。
以智能化、数字化制造为主攻方向,东营出台“优势产业+人工智能”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实施意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动工业企业提升核心装备和关键工序的数字化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0年起,东营每年拿出3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技改。近三年,全市工业企业累计实施技改项目923个,撬动投资517亿元。相关企业平均生产效率提高20%,运营成本降低15%。企业智能制造成熟度平均得分由2019年低于全国0.31分,提升到2022年高于全国0.25分。
如今,数字经济已成为东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东营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基建现代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取得突破。8月1日,“云帆工业互联网平台”成功入围2023年新增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清单,成为东营入围的首个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今年,全市新增上云企业49家,累计建成5G基站6916个。
延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东营市是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和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要承载地。近年来,东营市委、市政府牢记殷切嘱托,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力自然保护、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去年6月,东营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成效显著,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笔贷款的落地,将有力破解发展项目资金难题,加快重点农业项目建设,进一步造福生态、造福民生,助推产业发展。”东营市垦利区城发集团副总经理刘光明说。
今年5月份,垦利区杨庙片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项目获得5亿元农业政策性贷款,已到位2亿元,这将有效助力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和富民安居工程。今年以来,农发行东营市分行创新推出“黄河口碱地贷”,为生态文明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今年已累计投放农地类贷款25亿元。
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鸣啾啾、碧波荡漾、水天一色……生态的改善凝聚着东营人的心血。
近年来,东营市以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为龙头为引领,系统推进黄河入海口生态保护,把水、林、田、湖、草、湿地、海岸线、滩涂作为一个整体,全面加强黄三角生态保护。聚力保护湿地生态,着眼“河—陆—滩—海”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实施16个湿地修复项目,连通水系241公里,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湿地保护率达60.5%,取得“一次修复、自然演替、长期稳定”的良好效果,被评为首批国际湿地城市。
聚力提升生物多样性,建立野大豆、天然柳林、柽柳林保护基地,开展珍稀濒危鸟类救护、贝类原种场保护恢复,建成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自然保护区鸟类数量从187种增加到373种,每年数百万只鸟儿在这里迁徙、越冬、繁殖。聚力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无废城市”创建,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领域,法治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东营市持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保障,高水平编制《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及9个专项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占市域总面积的27%。颁布实施黄三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黄三角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构建生态文明法治体系。探索推行市县乡村四级森林湿地长制,设立森林湿地长1370名,实现生态保护全域覆盖。开展全国首批、黄河流域首个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建立黄河口特许经营、生态补偿等创新机制。
以“细快实”举措赋能企业
在东营大海科林光电有限公司的无尘生产车间里,全自动智能制造生产线高速运转,一条生产线每天生产2500件光伏组件,随着出口量大幅增长,订单依然供不应求。
作为产能位居全国前十、全省最强的太阳能公司,近年来,科林光电却苦于没有新的海外销售渠道,国外订单量一直没有很大起色。广饶县商务局走访调研时了解到企业困境,积极组织业务人员“出海”参展会、抢订单,积极拓展新市场,巩固出口优势。
“在市、县两级商务部门牵线搭桥下,我们顺利走出去,参加了德国、罗马尼亚、菲律宾等国家的展会,享受到了政府提供的参展补贴,使我们进一步扩大了客户资源接触面,达成了很好的合作意向,增加了订单量。”科林光电公司副总经理陈可华说。
今年3月,东营启动“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市工业运行指挥部积极开展“千名干部进企业、百个部门进工地”行动,全市组织千名干部与重点企业、项目工地建立了“点对点”对接服务,以“细快实”举措助力企业跑出“加速度”。截至6月底,累计实地走访企业2472家次,宣传惠企政策3878次,收集企业困难问题400余条,帮办、代办项目手续80余次。
“联企干部带着政策来,了解到我们的情况后,又邀请专家上门为我们讲解,现场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对联企干部的务实服务,东营胜明玻璃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说。为了强化精准服务,东营市工业运行指挥部设计制作了联系服务卡、明白纸、廉洁提醒单等5张流程表单,印制了涵盖财税、土地、人才等5个方面131项惠企政策的《惠企政策汇编》,联企部门、干部带着政策上门,大大提高了联系服务质效。
“东营全市上下将继续担当作为、加压奋进,创新实干、事争一流,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东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国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