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豹评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视频  |  映像  |  周刊
首页>山东频道>政经 > 内容详情

让乡村振兴成色更足 代表委员聚焦“三农” 共绘乡村新图景

2024-03-08 09:56:32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全国两会特派记者 王颂博 刘东宁

 

全国两会期间,“乡村振兴”再次成为社会热点话题。肩负着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时代使命,过去一年,山东的“三农”工作都取得了哪些新的成绩?新的一年,又将擘画怎样的宏伟蓝图?连日来,住鲁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呼应群众所需所盼,通过一份份高质量的建议、提案,共同描绘出美丽乡村的崭新图景。

需因地制宜制定特色农业发展规划

“我国的农业在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不小的进步,特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在转型升级、一二三产融合的带动下,又产生了很多新的变化。但也要看到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例如,农业生产效率低、收益少,农村劳动力逃离,科技含量低,农技人才匮乏等。”

身为扎根乡村多年的基层管理者及企业家,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曹县磐石街道五里墩村党支部书记、山东银香伟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银香认为,推动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已经是乡村亟需解决的课题。

“传统农业的发展因为投资大、周期长、效益低等自身属性,经济贡献力相对较弱,因此从事农业的人才流失严重。”王银香表示,建议全国各地根据当地的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制定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帮助做好土地、道路、管网、电力、通讯、物流等相关配套,引导农牧原料主产区深度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推进地方优质产品品牌建设,设计科学的农民参股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农民参与到全产业链之中,带动更多人发展致富。”

在王银香看来,农业作为最重要的基础产业,有着很强的承载性和兼容性,有着推动产业融合天然优势。“通过三产融合,可以带动农业旅游、生态体验、研学教育等新业态,为未来旅游业、服务业提供优质资源。目前,我国已经有很多地方借助当地的农牧资源打造农旅及研学基地,不仅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还带动传播了地方农牧品牌。”对此,她建议拓宽农业发展广度,持续推进多元产业融合。

“农业发展既要考虑产量,更应考虑质量,农业生产要朝着精细化、生态化发展。农业的现代化势必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因此要在‘两减一增’(减化肥、减农药、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推进农牧结合的产业模式。”王银香告诉记者。

推进涉农领域立法,深化法治乡村建设

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文康(临沂)律师事务所主任程萍从其本职工作出发,就推进乡村振兴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乡村振兴离不开法治保障,要进一步优化法治乡村建设,全面提升乡村法治治理化水平,让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程萍表示。

在程萍看来,农业农村法治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在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应重点加强促进乡村振兴、健全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立法。

在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要求的基础上,探索一条符合各地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时代法治乡村建设新路径。“比如,要重点加强基层村支部书记和两委班子成员法治素养的培养,要重点推动对村调委会主任、治保主任及广大外出农民工的法治轮训,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法治素养,为法治乡村建设夯实坚实基础。”程萍告诉记者。

在乡村法治文化建设方面,程萍建议要大力推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让抽象生硬的法律条文变成田间地头的“家长里短”。“各地可结合民法典的宣传,聚焦广大农村群众法律需求,持续推进各类法律法规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网络、进场所、进家庭等活动。”

此外,程萍还建议不断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健全乡村矛盾纠纷化解和平安建设机制,加快“数字法治·智慧司法”建设,逐步将与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补充事项范围,进一步教育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开展高水平耕地质量提升行动

作为一名农业技术人员,全国人大代表、济宁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于安玲的目光始终聚焦于推进乡村振兴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近年来,山东打造了一个又一个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示范区。比如,我们济宁邹城以工厂化生产金针菇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年产鲜菇3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7,产业链产值超过35亿元。再比如,济宁嘉祥的大豆种业形成了集科研、繁育、推广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建立了大豆院士工作站,是国家级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年产大豆良种2.4亿斤,成为黄淮海地区大豆种子库。”在接受采访时,于安玲首先向记者介绍起山东在乡村振兴方面所取得的最新成就,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于安玲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带来了两则建议。

“黄河流经山东9个市25个县(市、区),承接着上游带来的水质污染,也承担着巨大的水灾隐患。”于安玲表示,山东以占全国1%的淡水资源、6%的耕地,每年贡献8%的粮食产量,山东的蔬菜产量全国第一。山东耕地复种指数高,产出多,土壤急需生态修复和质量提升,研究集成更先进的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配套技术,提高单产。

对此,她建议支持山东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由国家拨付专项资金,支持山东开展更高质量的耕地质量提升和创高产行动。“比如,支持山东加大对‘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直注深还田技术’,可解决农作物秸秆的利用问题,培肥地力,又避免了浅田的弊端。”于安玲告诉记者。

济宁南四湖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连接四省、34个县的53条入湖河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穿湖而过。近年来,为保障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质安全,南四湖退渔退养补偿、生态治理都给地方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

为兼具南水北调东线水质安全和南四湖实现高质量发展,于安玲建议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大对济宁南四湖的生态补偿力度。

发挥基层农科优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作为我国农业科研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虽处于三级农业科研体制架构中的基础地位,但更加接近生产需求,育种区位优势更为突出。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泰安市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泰安市分院)副院长孔怡即围绕有效保障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立足乡村振兴一线,切实发挥基层农科优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了自己的建议。

孔怡建议,优化农业科研项目分布,向基层农科院所倾斜。“国家在农业科研项目的顶层设计上应注重前端科技创新、中端模式集成和后端推广应用,重视和利用地市农科院所的科研力量,针对一般地市农科院所与国家项目管理部门信息沟通较少,与省级以上科研单位相比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的实际情况,建议在农业科研项目的分布上,适当向有条件的地市农科院所倾斜。特别是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的项目安排上,根据生态区域优先考虑地市农科院所参加。”孔怡告诉记者。

多年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将400余家地市级农科院和推广部门纳入其中,对基层农业科技队伍的稳定发展和能力提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此,孔怡建议要以该体系为抓手,继续吸纳和稳定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市级农科院所参与体系建设,为区域粮食安全和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作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市级农科院所为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科研力量。但孔怡通过调研发现,目前不少地市级农科院面临着经费投入匮乏、科研设施陈旧老化、试验基地不足等问题。“建议按照国家赋予公益类科研机构的职责定位,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度提高地市级科研院所的创新和服务能力。”

全方位培育涉农新质生产力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得利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郑思敏带来了全方位培育涉农新质生产力的建议。

郑思敏认为,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和快速转型的背景下,国内市场对农产品需求总量不断增长、结构日趋多样化,农业资源和需求矛盾不断凸显。据此,郑思敏就如何培育涉农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出了具体建议。

“要提高农业的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全要素生产率,以农业升级构筑农业竞争优势,以数智化推动农业创新。”作为首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得利斯的掌门人,郑思敏认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要全方位培育涉农新质生产力。

作为农业大省,山东创造了许多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模式。以得利斯所在的潍坊为例,其农业产业特色鲜明、链条完整,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高,赢得了“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的赞誉。

郑思敏提到,潍坊在山东省率先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带动70%的农户进入产业化链条。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率达到70%。五年整合涉农资金302亿元,超过400亿元工商资本集中投向乡村,促进城乡要素畅通流动。

郑思敏认为,产业提档升级,能够促进农业发展高质高效。她以潍坊举例称,当地通过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融入“双循环”,推动农业由传统种养向设施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由一产独秀向三产融合、由分散生产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促进农业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蔬菜、畜禽、农机全产业链规模突破千亿元,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逐步壮大。

对于涉农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郑思敏同时建议推进农业数智化,对农业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进行适格改造。比如,提升农业生产者数智素质,包括加强宣传教育,鼓励引导大学生进入农业,构建面向农民的知识更新、创新驱动的农业数智素养与技能培育体系。

除了对劳动者、劳动资料等的数智赋能,郑思敏还提到,提高农业产业化,塑造新时代的“三个模式”,一是创造高附加值农产品,通过提高品牌影响力、产品品质优化等提高农业效率。二是科技赋能,大力推广适宜的生物技术、数字技术、装备技术、生态技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三是制度创新,提升农产品的产业集聚水平与质量、提升社会化服务质量;推行土地流转,缓解家庭联产承包制对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上的制约;发展农户营销组,让所有农户从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得到更大利益。

推进土地调整试点,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号召,让全国政协委员、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乐此不疲地奔走于探索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调研之路上,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的建议。

通过调研走访多地乡村,王传喜发现,当前不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单一,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很多地方土地碎片化问题突出,规模化效益不明显,并且乡村特色产业规模小,一村一业形成难,成为制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因素。”

“我们周边的很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组织成员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认识不到位,村集体资源盘活和整合使用不全面。发挥自身优势进行自主经营或者参与股份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王传喜表示,随着农村人口增减和国家征用、集体占用等原因,造成了比较突出的土地碎片化问题,同时也因划分地界而出现的墒沟、地堰、地边等浪费很多耕地面积,不利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促进粮食生产。

对此,王传喜建议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农村探索实行党组织领导下的村企(社)合一体制。“要把多元化的经济运营机制融入到村集体经济中来,适合合作的搞合作,适合自主经营的自主经营,推动一些农村实行公司化运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启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王传喜认为,这对于积极稳妥推进解决“人地不均、零散经营”的问题是一个重要利好,并据此建议对人口增减的情况在集体经济组织内进行土地使用权小调整,从而解决人地不均的问题。

“在推动‘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目标导向下,还要突出乡村地缘优势、传统习惯、产业相近等实际情况,探索以多个村庄为单位,实施联村特色产业打造,形成片区产业链。”王传喜告诉记者。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