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豹评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视频  |  映像  |  周刊
首页>山东频道>政经 > 内容详情

全国人大代表刘晓静谈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改造 推动智能时代教育的变革创新

2024-03-11 09:58:01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舒

 

“我们要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以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智能时代教育的变革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一批批创新型人才。”3月5日下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山东代表团举行的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晓静提出建议。

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

“近年来,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以ChatGPT、Sora大模型相继问世为标志,人工智能快速迭代发展。”刘晓静表示,今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找准定位。“人工智能被广泛认为是可以改变‘游戏规则’的战略性科技,它能为很多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当然也会对教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刘晓静建议,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创造平等、开放、高效、灵活的教育环境,“我们应该把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作为教育破局和开新局的切入点。”她介绍,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改造已经在进行之中,深度融合后的应用场景更会不胜枚举。比如,“虚拟数字人”美育老师不受时空限制,为各地青少年提供同样高水准的教学;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使课本知识变得可感可知,知识学习的进不去、看不见、摸不着、难理解问题得以解决;实验实训过程中高投入、高损耗、高风险及难实施、难观摩、难再现的“三高三难”问题不再重现。

“人工智能的即将问世和元宇宙的应用,教育变革或将来临,教师的角色可能会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辅导者。例如,借助脑机接口晚间睡眠时灌输知识,白天进行技能训练、艺术熏陶、创意创新和团队建设。每个人生存与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将得到解决。”她表示。

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

“我们正处于智能时代教育大变革的前夜,破与立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刘晓静认为,现存教育体系遇到信息革命后人的认识滞后问题,特别是校园和家庭对人工智能的接受度问题,现实还停留在防止青少年沉溺网络和手机电脑终端阶段,“如果没有体验度高、说服力强的案例,相关工作很难推进。”

“其次是融合的广度和深度问题。”刘晓静说,在广度上,是如何对智能教育应用场景进行多样化设计且如何落地问题;深层次问题则在于教育模式的改变,看能否产生新的教育要素,并对存量教育要素进行改变甚至替代。她建议,在教育模式转换方面进行发力,“教育模式转换是教育变革创新的重点,其关键在于教育要素的改变。在智能时代,教育者是‘教师+虚拟教师’,受教育者会变成‘学生+虚拟伙伴’,教与学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交叉融合。为此,要改变长期以来只把信息技术当作辅助工具的局面,要设计出可操作性强、接受度高的智能教育应用场景,使人工智能深深融入教育体系,与学科、专业、课程深度交融,在主体、目标、内容、手段等方面凝练出新的教育要素,实现对现行要素的替代改变,形成可操作、可复制的新兴教育模式,构建新的融合生态。”

同时,她还建议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发力。刘晓静认为,要加强对青少年的人文和美育教育,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补齐创新短板,为应对现实和虚拟世界的国际竞争,积蓄澎湃的创新力量。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