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豹评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视频  |  映像  |  周刊
首页>山东频道>政经 > 内容详情

听山东高校的“两会声音” 科技赋能养老 推动医养结合

2024-03-12 10:10:04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舒

 

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来自山东高校的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认真履职尽责。倡导科技赋能养老、数据驱动银发经济,聚焦医疗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关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形成……来看看代表委员们都带来哪些提案和建议吧。

科技赋能养老,数据驱动银发经济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陈增敬建议,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养老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还能激发银发经济的巨大潜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他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科技赋能养老的战略方向,政府应将科技养老作为国家战略,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明确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支持方向,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形成政策合力,确保科技养老战略的顺利实施;推动技术创新,提升养老服务水平,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加大在智能养老设备、远程医疗服务、智慧养老平台等方面的研发投入,推动关键技术突破,通过技术创新,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

构建数据驱动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老年人信息数据库,收集和分析老年人的健康数据、生活习惯等信息,为老年人提供精准化、智能化的服务,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养老服务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培育养老服务新业态,鼓励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能养老服务模式,如智慧养老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支持开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产品和服务,如智能穿戴设备、健康管理APP等,促进银发经济的发展。在金融领域积极开发银发人群消费场景,例如新型养老保险、存款与旅居养老结合等。

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加大对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力度,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健康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专项资金管理政策,保障老年人权益,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老年人在使用科技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科技养老服务市场的监管,养老专项资金的使用透明,精准帮扶有需要的老年人群体;推广科技养老示范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建设科技养老示范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养老模式,通过示范区的建设,积累经验,形成标准,逐步推广到全国范围。

3份建议聚焦医疗高质量发展

“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规模大、速度快、程度深。养老机构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城乡养老机构缺乏合理规划,相应医疗资源的配置也不合理。”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教授杨其峰带来三份建议,聚焦医疗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他带来的第一份建议是关于深化医疗社会化服务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杨其峰建议,国家对城乡养老机构的建设进行规划布局、政策引导、质量监控;政府引导公立医院建设养老机构加入公立医院考核,推进医养结合的高水平发展;鼓励公立医院开展城市巡回看护服务,通过城市巡回看护车送医上门服务,解决患者术后康复换药、居家养老等医疗难题,推动医疗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份是关于“打通院际壁垒推动整体医疗水平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他认为,公立医院无序扩张造成城市医院发展不平衡,建议国家根据城市规模和人口居住分布情况规划城市医疗的均衡发展,管控无序扩张、鼓励融合发展;建议政府引导建立城市智慧医联体,同一座城市的智慧医联体医院科室之间互通有无,同质化发展,实现城市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建议区域医疗的发展要打通院际壁垒,鼓励高水平医院的中青年骨干到基层医院挂职服务。围绕“健康中国2030”发展战略,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高质量发展。

他关注的第三件关于“推动健康体检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提案。随着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管理意识不断增强,对健康体检及健康管理服务的需求和质量要求不断提升。根据调研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发现,当前部分医疗机构健康体检业务高度商品化,质量水平参差不齐,体检结果有的存在严重误差,跨医疗机构的个人健康档案尚不完善等问题,具体为:体检项目缺乏个性化、科学性,营销商品化明显。体检质量水平参差不齐,漏检现象严重。健康体检后,专业化分析等后续服务不到位。医疗机构间数据尚未互联,个人健康档案有待完善。他建议,提高专业化水平、智能化诊断水平;提高信息化水平,建立完善的个人健康档案,真正实现健康体检向健康管理的提升。

促进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形成

“目前中医药独具特色的、以创新为特点,以质优为关键的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理论,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以及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题的中医药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尚有一些差距。为此,必须有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第二医院教授孙蓉表示。

她建议,聚焦肿瘤、心脑血管、代谢性疾病等常见重大、慢性疾病中的中医药优势病种和预防保健,切实做强自主创新链,彻底打通成果转化链,“中医药几千年临床实践,形成了以理法方药一致性为特征的系统性、宏观性和以人为本;科技委可牵头制订‘中医药科技创新’宏观政策,国家中医局可组织有关部门把二十多年中医药现代化成果分析挖掘,对肿瘤、心脑血管、代谢性疾病等领域,用数据把‘中医药优势病种’梳理清楚。”

孙蓉认为,可以通过有组织的科研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用现代生命科学语言,去描述朴素的功效,实现与现代诊疗标准和市场的和谐对接;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定位,确保未来市场有需求,确保第一棒“创新”跑到了,下一棒“转化”有人接,还要有明确的跑道,一干到底,真正让中医药成为中国的“芯片”。同时,进一步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和产业化的创新链。在科研源头就紧密实施产学研深度融合,如针对符合中医药理论,临床疗效确切,市场应用广泛的中药大品种,进一步加强有组织、高水平、应用牵引的基础研究,解决科技成果“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问题,加快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和产业化进程,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只有切实做强自主创新链,彻底打通成果转化链,中医药才“能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学典关注的是中医药在海外的布局建设。“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建议将其明确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他表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环境中,寻找全方位蕴含着中华文化内涵且宜于国际传播的新的文化传播载体已成为当务之急。王学典坦言,国内中医药的发展壮大,才是中医药国际传播最大的底气和自信。借助中医药传播的上升势头,大规模、系统性支持和推广海外中医馆建设,对于提升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力,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亲和力,进而开拓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新局面。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