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孙姮 贺楚婧
放眼山东港口,从空无一人的多货种自动化码头,到国内首台全自动粮食卸船机启动作业,从小而美的零碳港口建设标杆,到“新丝路”之旅,一幅以青岛港为首,日照港与烟台港如同展开双翼,渤海湾港则作为广阔腹地延伸的一体化协同发展宏伟蓝图出现在大家的视线里。山东港口集团正构建着一个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壮阔格局,共同书写着世界级海洋港口群的新征程。
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创新高
装卸效率第十次刷新世界纪录
在前湾自动化码头,一艘货轮正在进行装卸作业,蓝色的桥吊从船上抓取集装箱,无人驾驶车辆穿梭在港区,轨道吊在堆场往来运输,分外忙碌的码头却不见工人的身影。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此次投产运营的三期工程位于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港区南岸,建设2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投产运营后,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岸线总长将达2088米,可用岸线1652米,将提升码头堆存能力26%,提升综合服务效率6%。
“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三期)拥有六大自主突破、12项创新攻坚成果,实现了‘全国产、全自主’,打造了港口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标志着我国在自动化码头领域实现了全自主集成创新应用场景‘零’的突破。”青岛港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自主研发了一体化码头智能管控系统A-TOS和水平运输设备智能控制系统A-ECS成套产品,成为自动化码头的智慧“大脑”和“神经中枢”,助力码头高效、智能运转。A-TOS系统通过计算全场资源,智能生成作业计划,指挥调度上百台大型设备进行自动化船舶装卸和集装箱运输,A-ECS系统通过解析任务、规划路径、下发指令等直接控制码头自动化设备进行作业,系统整体智能程度直接影响码头装卸效率和能耗。“就在今年,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实现了每百米岸线年吞吐量达到32万标准箱,装卸效率十次刷新世界纪录,单机效率达到60.2自然箱/小时。”
值得注意的是,青岛港联合国内厂商自主研发攻关,实现操作系统及数据库的全国产化,打破目前规模化的大型集装箱码头设备电控系统主要依赖国外产品的“瓶颈”,实现设备电控系统国产化替代和规模化应用,形成从底层硬件到上层应用的一揽子国产化解决方案。研发应用高精准定位控制技术的国产智能感知系统,自动化轨道吊全天候、全流程作业成功率达95%以上。
该项目集成应用过程中,也实现了国产驱动桥、磁钉、电机、轴承等一系列国产化关键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替代,助力形成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保障体系。
目前,青岛港研发的码头智能管控系统成套产品正在山东港口的其他港区应用。今年3月26日,水平顺岸式自动化码头智能管控系统A-TOS在日照港集装箱发展有限公司集装箱分公司成功上线。系统上线后,日照港集装箱码头作业效率提升23%,单机效率提升11%,闸口通闸效率提升30%,打造了山东港口“智慧融合”的新典范。
粮食码头的智慧化运转
日照港加快打造“海上第一粮仓”
随着货轮稳稳停泊于10万吨级粮食专用泊位,国内首台全自动粮食卸船机启动作业,将大豆高效输送至岸边。在输送全程中,人员与设备的关键状态均受到全方位自动监测,而创新的四足机器人则承担起对皮带机流程的立体巡检任务。
日前,记者来到山东港口日照港粮食智控中心,这里不仅是全国最大的大豆进口港,也是日照港裕廊公司全力构建的“海上第一粮仓”。在智控中心,日照港裕廊公司流程队党支部书记、队长刘尚娟借助粮食数字孪生平台,为媒体生动展示了大豆从卸船到发运的智能化旅程,并强调:“依托日照港自主研发的粮食G-TOS系统,我们实现了对生产流程的敏捷决策,确保了粮食货物从入港到出港的全程安全高效。”这一系列创新举措正有力推动日照港粮食基地向更加智慧、高效的方向迈进。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山东港口日照港抢占粮食储备设施布局先机,投资建设日照港粮食基地和岚南散粮储运改扩建工程,港口自有及周边筒仓达376座,仓储能力363万吨,“大港口、大产业、大腹地”优势愈加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这五年来,日照港累计进口粮食6377万吨,占山东港口的48.2%、全国的8.7%,其中大豆进口量连续8年超过100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大豆进口港;依托“前港后厂”模式,8家粮油企业在临港建厂,助力日照市发展“千亿级”粮油产业;中储粮在港内建成全国沿海港口首个百万吨粮食储备基地,中粮布局黄海粮油、日照中纺两大油脂工厂,粮食物流枢纽、核心节点作用持续放大,服务山东、河南、陕西、四川等地区,惠及人口超过4亿人。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刘尚娟告诉记者,他们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研制国内首台全自动粮食卸船机,卸船效率达到每小时4000吨;创新装车工艺,研发国内首个全自动移动装车系统;完全自主开发全域智能调度系统,填补了行业空白;突破粉尘环境快速成像技术,实现无人化清仓,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在技术和能力的双重驱动下,日照港粮食码头实现了卸船效率与疏港速度的稳步提升。未来3—5年,日照港将着力构建粮食品种多元化格局,形成进口粮食贸易集散中心,打造粮食业务新的增长极。
“小而美”的渤海湾港
打造全国首个零碳港口
站在渤海湾港潍坊港的码头,看到有四台风机耸立于海中,一艘巨轮停靠在潍坊港正进行自动化作业。“我们正在打造全国首个‘零碳’港口,4台风机年发电量可达7000万度,而潍坊港年用电量为3500万度,加上氢进万家等项目,整个潍坊港区的碳排放量基本上为零。”山东港口渤海湾港生产业务部部长张振琨在现场介绍。
记者了解到,在“双碳”目标下,推动港口终端用能便利化,电力来源绿色化,促进港口与能源融合发展,推动形成多能互补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成为零碳港口建设的重要路径。今年3月,潍坊港发布“零碳港口”创建方案,标志着山东港口“零碳港口”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目前潍坊港正在加快推进零碳港口的建设,我们构建多能互补的能源供应体系,并对能源消费结构进行优化。”山东省港口集团潍坊港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孙超说。为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潍坊港推动港口清洁能源利用,实施光伏、风电和氢能替代应用。去年,潍坊港建成了3.3兆瓦的光伏发电,平均年发电量360万度,每年可节约电费80余万元。四台风机装机容量为26.7兆瓦,每年可发电7000万度,完全能够满足潍坊港用电需求,并进行余电上网。
为充分发挥风电项目效益,潍坊港正在探索绿电制氢、绿电海水淡化等项目,并全面推进电能替代。同时,潍坊港覆盖电、水、油、氢等港区全部用能品种的综合能碳智慧管控平台正在加速搭建。通过对资源进行整合和有效调整和优化,预计可降低能耗成本2%左右。
“零碳港口建设认证将于8月进场开展碳核查,10月有望取得碳中和认证证书,届时将‘持证上岗’,建成全国首个零碳港口。”孙超告诉记者,接下来,潍坊港将全方位推进“零碳港口”建设,力争到2024年底前潍坊港全港跨越式实现零碳港口2.0的阶段性目标,打造全国首个港口层面的“零碳港口”,力争在行业内率先打造以“全物流链绿色低碳发展”为特点的潍坊港“零碳港口”3.0示范区。
烟台港引领智慧港口新潮流
中国汽车从这里“出海”
在烟台港商品车智慧绿色滚装码头,记者看到,商品车在汽车码头整装待发,无人驾驶的小车穿梭其间,灵敏避开障碍物,准确识别车位,将目标车辆搬运到指定位置,准备装船待运。40万吨级铁矿船舶与30万吨级原油船舶驶往泊位,满载机电产品的中欧班列即将从这里开启“新丝路”之旅。
“这是烟台港自主研发出的商品车全地形高速智能转运装备(All Terrain Au-tomated Guided Vehicle,AT-AGV),可利用高精电子地图实现库位各种作业场景的实时切换,实现对运行区域内交通情况的融合感知和各作业场景下的精准停车、自动驾驶等功能,满足港口各类作业环境的要求。”山东港口烟台港滚装物流公司技术信息中心副主任王一介绍道。
据悉,烟台港商品车滚装码头现有65万平方米专业化堆场,5个滚装专用泊位,2股铁路专用线,2条PDI检测线,高速公路、铁路线直通堆场,具备公、铁、水多式联运服务能力,可提供专业化的码头服务和个性化物流规划方案,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2023年全模式作业量突破70万辆,2024年上半年总作业规模由全国港口第五位上升至第三位。
记者了解到,在这个全地形高速智能运转装备的基础上,烟台港搭建出全域商品车智慧绿色滚装系统,达成“智能理货+智能转运+智能堆存+智能调度+绿色零碳”,五大核心优势,实现商品车作业“车辆存取自动化、场地规划智能化、理货作业无人化、作业数据可视化”。
“作为山东港口商品车物流基地和中国北方商品车物流枢纽港,烟台港在国内率先集成商品车滚装、吊装、集装箱、框架箱全运输模式,去年作业量突破70万辆。目前,烟台港拥有16条商品车内外贸航线,可实现全球主要商品车码头全联通,商品车国际中转量全国第一。”烟台港滚装物流公司营销商务中心主任王云汉告诉记者。
此外,烟台港还整合国际中转和中欧班列资源,创新商品车国际海铁联运过境中转物流模式,推出“中欧班列+多式联运+中韩海上高速公路”组合服务包,成功开通“日韩—烟台—中亚商品车跨境海铁联运物流大通道”和“烟台—中南美商品车全模式海上运输大通道”,拥有商品车班轮航线16条,无缝连接美东、美西、南美、墨西哥、东非、西非、东南亚、欧洲、中东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烟台港方面表示,未来,将继续秉持“向新而行,向新而兴”的发展理念,加快智慧绿色港口建设步伐,致力于打造成为全球商品车滚装码头样板和绿色低碳港口典范,为世界港口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方案”。
山东港口五年蝶变
引领世界级海洋港口群新纪元
“山东港口是在反对声中组建,在质疑声中发展,在风雨声中前行。”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霍高原在7月24日的媒体恳谈会上讲道,山东港口不止于港。5年来加快转型发展,从单一港口运营商转型供应链综合服务商,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供应链服务。
从2019年8月6日,山东省港口集团在青岛挂牌成立,如今,组建近五年,一体化改革的显著成效已深深烙印在持续增长的发展数据之中,成为改革成效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明。
目前,山东港口已高效完成战略重组,成功剥离7市244亿元资产、117亿元负债,战略并购莱州港、森达美港,推动全省港口资源整合进一步深化,实现港口规划“一盘棋”、管理服务“一张网”、资源开发“一张图”。
在这5年时间里,智慧绿色港口成为山东港口发展的突出特点。在建成亚洲首个、全球领先的自动化码头基础上,山东港口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率先建成日照港顺岸开放式集装箱码头、烟台港原油管道智脑系统、渤海湾港自动化门机等一系列创新成果,传统集装箱码头改造自动化码头、干散货码头升级全流程自动化控制等技术行业领先,在智慧港口领域初步建立起货种门类全、自动化程度高的综合优势。特别是建成全国首个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效率10次刷新世界纪录,将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提升了港口领域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在发展中,山东港口率先发布《绿色低碳港口“十四五”规划》,明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港口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在全国率先实施“退港还海”“退港还城”等海洋生态保护工程,加快园林式港口建设、“近零碳港区”建设,推进氢能、风电等清洁能源应用,大宗货物绿色运输比例达80%,绿电发电能力达1.2亿度/年,清洁用能占比从49.5%提升至62%。
短短5年间,在山东港口发展中,营收增长266%,利润总额增长91%,总资产、净资产增幅均超55%,这与产业链延伸密切相关。一方面,海向增航线、扩舱容、拓中转,全力争引全球前20大船公司开航线、升运力,实现全球最大集装箱班轮常态化运营。五年航线总数达354条,密度和数量始终位居北方港口首位,“内外贸互补、干支线配套、远近洋兼备”的集装箱航线体系不断完善。其中,开辟面向“一带一路”航线90余条、服务RCEP航线120余条,成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开放高地。
另一方面,山东港口在陆向开班列、建陆港、拓货源,加快完善多式联运服务,近五年海铁联运班列由64条增至100条。特别是,山东港口优化内陆港网络布局,内陆港由15个增至50个。其中,在黄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开通海铁联运班列近90条,建设内陆港40余个,真正将港口搬到客户家门口,构建起“立足山东、覆盖沿黄、辐射全国”的内陆港群。
面向未来,山东港口将加快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建设,加快依托港口的世界一流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治理现代、运转高效、经营稳健、质效领先的“双一流”企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