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庆英
盐碱滩变丰产田、黄河湿地成“鸟类的国际机场”,芦花飞雪,碱蓬红毯,万亩槐林……九曲十八弯的黄河自青藏高原奔腾而下,最终在东营汇入渤海,孕育了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黄河三角洲。多年来,东营始终坚持系统谋划、生态优先、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重要标杆,努力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
“中国最美湿地”的生态画卷
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驱车前往黄河入海口的路上,目光所及皆是丰茂的植被、水草,还有罗布麻粉色的小花点缀其间,不时有飞鸟掠过,俨然一幅自然优美的生态画卷,让人忍不住惊叹不愧是“中国最美湿地”。
漫步在黄河故道天然柳林木栈道上,随处可见绿意簇拥的天然柳林,其中生活着孔雀、绿头鸭等。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这是黄河三角洲地区所独有的代表性植物,它们的种子是从黄河上游冲刷而来,是未经任何人为雕琢的天然植被。沿着木栈道登上观河亭,黄河故道地质遗迹和万亩柳林的壮观景象尽收眼底。
据介绍,素有“鸟类的国际机场”之称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共有野生动物1632种,其中鸟类373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5种,是全球鸟类重要的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是东方白鹳全球最重要的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也被誉为“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中国黑嘴鸥之乡”。
盐碱地上的湿地生态系统
地处入海口,站位全流域。
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有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等5类14型,湿地总面积4580平方公里,湿地率41.58%,约占全省的1/4,物种资源丰富。
为开发治理利用盐碱地,东营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一批适用盐碱地的农业新技术、新模式,聚力打造国家盐碱地农业创新高地和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样板;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东营市以“线、带、面”修复为抓手,探索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维护黄河三角洲“河—陆—滩—海”生态系统;为改善河口地区生态环境,推进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实施了河道疏浚、流路整治等工程……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实施了总投资13.6亿元的17个湿地修复项目,连通水系241千米,疏通潮沟76千米,修复盐地碱蓬、海草床4.7万亩,治理互花米草11.6万亩,近三年累计补水4.69亿立方米,形成了“一次修复、自然演替、长期稳定”的良好湿地修复效果。
如今,寸草不生的盐碱地成长为了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2023年,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模式,还曾荣获山东省改革品牌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