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政经 > 内容详情

解锁山东绿色发展的“青春密码”

2024-10-26 09:41:1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颂博 实习生 李佳音 王娇娇 解朝洋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当下山东青年正积极投身高质量绿色发展实践活动。10月25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我和我的祖国”主题系列记者见面会第三场,围绕绿色高质量发展命题,邀请3位青年代表,围绕“以青春奋斗之名,赴绿色发展之约”主题与记者见面交流。

守护“泉城”亮丽名片

泉水是济南的根与魂,是济南最亮丽的“名片”,泉在城中,离不开人为保护。作为山东省地矿局八〇一队水文地质中心泉水保护部主任的刘春伟,充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发挥青年力量,带领八〇一队助力济南市泉水保护。

“我们通过长期勘查工作积累了最完整、最系统的地质资料,系统查明了济南泉域的水文地质条件、泉水成因和资源量。”记者了解到,八〇一队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和山东省首届“齐鲁最美自然守护者”等荣誉称号,刘春伟本人入选第七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山东省地矿局八〇一队水文地质中心泉水保护部,自1958年建队至今,六十六年执守如一,一直奋战在全省水文地质工作最前线,始终守护着济南泉水。

在泉水保护信息化、模式化等方面,八〇一队不断提升泉水保护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泉域岩溶地下水数值模型,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济南泉水保护地下水监测平台”。首次提出“调蓄补源、采外补内、开源节流”三大保泉模式,持续优化泉水保护全链条、全过程服务,支撑趵突泉持续喷涌21年。首次较为准确地推算出济南泉水的出露年代即“泉龄”,让泉水的“年龄”为世人所知,极大提升了济南泉水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为“泉·城文化景观”申遗贡献了地矿力量。

地铁是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城生长”相辅相成。当地铁建设遇到泉水保护,面对这一世界级难题,八〇一队发挥专业优势,投入到地铁保泉工作中。“从济南地铁建设项目立项开始,到勘查、施工、运营的各个阶段,我们全过程服务地铁保泉工作。”刘春伟说道。

从地铁建设的前期调查论证、线网布局优化工作,到系统开展地铁规划建设敏感路段的专项水文勘查、试验和研究工作,八〇一队攻克了地铁建设决策阶段的难题,为进一步弄清楚泉脉的空间结构提供了依据;此外,八〇一队提出“绕、避、抬、升”原则,同时构建了地下水监测系统,实现地铁建设全过程地下水位的监测和预警,将地铁建设对地下水的影响降到最低,为地铁建设与泉水相融共生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在困境里“炼”就新技术

记者会上,山东省青联委员,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炼钢厂炼钢一车间副主任刘俊宝向大家分享自己立足岗位,攻克炼钢核心技术的故事。

2014年,刘俊宝研究生毕业来到山钢股份炼钢厂。在工作中,刘俊宝发现炼钢成本能耗的95%以上都来自转炉成本能耗。而转炉成本能耗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喷溅,看着一些优质钢水白白从炉口喷出浪费掉,刘俊宝决定从最基础的冶炼工艺开始优化,通过减少喷溅,来降低能耗和成本。

“道理听起来简单,但也听到了不少反对的声音。很多职工认为‘无喷溅,不炼钢,炼钢不就是应该喷溅吗?不喷溅能叫炼钢?’”刘俊宝直言,在技术攻关伊始,自己和团队遭受了不少质疑和困难,“我们经常被搞得‘灰头土脸’,甚至因指标未完成而‘狼狈不堪’。”

但刘俊宝和团队始终没有放弃,他们经过上千炉的试验,终于换来了操作模式的成功变革,形成了“一枪到底+黄金三分钟+终渣稠化”等一批新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年创效益3000万元以上。该项目获得了业界影响力最高的“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刘俊宝团队也被公司记集体一等功。

2017年,刘俊宝加入智能炼钢攻关小组,先后参与一系列技术项目研究与应用,实现了转炉的全流程无干预智能冶炼。“曾经炼钢生产是‘胸前火焰山,背后大风扇,上班一身汗,下班脸如碳’。现在变成了坐在整洁舒适的操控中心就能炼钢。”刘俊宝表示,这项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幅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还将转炉冶炼的能源消耗降低了20%以上,钢水质量的合格率也提升了10%以上。“我们山钢的转炉炼钢核心技术也因此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刘俊宝自豪地说道。

2019年,刘俊宝加入“智慧炼钢青年创新团队”,主导完成20个技术创新项目,获得12项国家发明专利。通过综合运用5G、物联网等新技术,团队建成了国内首条智慧炼钢生产线。“现场的200多个摄像头,6000多个传感器,代替了职工的眼睛和耳朵;20多个机器人,解放了职工的双手;业内最大的智慧炼钢集控中心,代替了职工的大脑。”

刘俊宝介绍,这条智慧炼钢生产线成功实现了炼钢能耗达标杆水平,使炼钢过程中回收的煤气、蒸汽总量已经超过了消耗的水电风气能源的总和,能耗稳定在-30公斤标准煤/吨钢。“相当于炼一吨钢不仅没有消耗能源,还赚了30公斤煤。”目前,刘俊宝负责的这两座转炉分别获得了“全国冠军炉”和“齐鲁冠军炉”称号,冶炼的产品已销往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

一片“氢”心为发展

她让北京冬奥会的氢能大巴有了中国心,她带领平均年龄30岁的年轻团队攻克了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她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挥洒着青春汗水。

记者会上,山东省青联委员,国家电投济南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陈颖讲述了自己带领团队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助力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奋斗经历。

“我们围绕氢能开发及利用,实现了关键材料和部件自主化,搭建了‘氢腾’品牌燃料电池、‘氢涌’PEM制氢装备两大产品线。”陈颖介绍,目前团队研发的各种自主产品已走向市场,服务到社会各类交通和供能场景,企业被评为济南市新能源装备链主企业,也是“氢进万家”二期项目氢热电联供课题牵头单位。记者了解到,北京冬奥会的氢能大巴就搭载了陈颖团队研发的发动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自主产品的技术水平。

陈颖团队发挥集团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产业链推动能力,策划绿氢、绿醇、绿氨等项目开发,打造氢基能源供给基地。与重汽等车企联合推出了高性能的氢能重卡,通过搭建氢能车辆运营平台模式,与省内副产氢企业、加氢设施企业、物流企业共同推动氢能物流发展。

“我国提出了‘3060双碳’目标,这体现了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心。作为一名青年,我们要争当绿色发展的践行者。”陈颖号召青年群体积极参与到氢能产业发展中,共同推进氢能技术创新、开发利用,做绿色发展的参与者、宣传者、推动者。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