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吴绍博
近年来,威海市打造了“1+4+N”创新平台体系,把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龙头“1”,建设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等四大人才引领型平台作为“4”,并衍生出数十家专业化平台和超百家新型研发机构作为“N”。
威海市以精准赋能产业为落脚点,以“1+4+N”平台为链接器,创活多元模式,聚合创新链、联结教育链、激活人才链、赋能产业链,蹚出“四链”融合发展新路径。
据悉,威海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超400家,与180家高校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带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企业创新指数等重要指标跃居全省前列,获批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校企合作孵化高新技术
走进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孵化企业威海天凡电源科技有限公司时,技术人员正对研发的“智慧房车控制系统”进行升级优化。在研发区对面,一面巨大的“专利资质”墙上贴满了新能源汽车领域专利,以及与吉利汽车等客户的合作订单喜报。
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累累硕果,得益于校企地的多方“撮合”。近年来,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开展“双走进”等活动,借助平台创新资源为企业解决创新发展难题。经粗略统计,仅2023年就梳理企业需求260项、平台成果300余项,点对点开展平台、企业“双走进”活动500余次。
通过哈工大创新创业园专场对接活动,哈工大(威海)教授孟凡刚团队与天力电源一拍即合,在哈工大创新创业园就地孵化天凡电源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校企强强联手优势,创树了“研发在平台、产出在企业”的特色模式。
孟凡刚团队以专利和知识产权入股,主要负责产品的研发和销售;天力电源作为主要出资方,负责产品的生产和过程质量管控;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提供研发场地和孵化服务。三方合力找痛点、破难题,释放校企合作“新效能”。
目前,天凡电源已开发出逆变器、多能源能量管理系统、专用车智慧管理系统等系列产品,其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机产品在细分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位居全国第一;“基于固态功率控制的车载电源分配单元研制及产业化”项目入选山东省第一批技术创新项目。
天力电源主要负责人位世波说,借力孟凡刚团队的相关研究成果并成立公司,让高校专家成为公司开拓新业务的“技术总管”,是一种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非常有效的举措,实现企业发展大跃升。孟凡刚也坦言,通过这种模式,他们的合作更加紧密,既让高校教师静下心来解难题,也减轻了企业的研发负担,更能反哺行业技术和工艺创新,实现多方共赢。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中,体系内“1+4+N”平台与企业合作开展研发项目143项,合同额上亿元。
体系赋能传统产业“蝶变”
在胶东伯瑞蓝莓基地内,4万多棵采用无土种植基质、液态有益菌培植的蓝莓幼苗长势喜人,单株产量达3斤,生长周期由传统的30个月缩短至10个月,并实现规模化发展。
蓝莓种植模式和产量的突破,离不开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技术加持。
无土栽培虽然解决了传统农业中“见效慢”和“产量低”的问题,但在无土栽培中其核心产品液态有益菌的扩繁不稳定问题却让企业犯了愁,成为企业扩产升级必须迈过去的坎。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双走进”活动得知企业需求后,围绕需求场景在“1+4+N”创新平台体系中找“答案”,山大工研院海洋与微生物研究中心专家团队凭借在菌株培养方面的技术优势率先“揭榜”,带着技术直奔现场,一对一耐心辅导,给企业开出“一剂剂良方”。
有了山大工研院的助力,企业推进液态有益菌生物机质项目有了十足的底气。如今,微生物菌生物基质成功取代了进口,且大大降低生产成本,预计年产基质5万吨,收入近千万元。
在“1+4+N”创新平台体系支撑下,威海市不少传统企业在竞逐新赛道中,瞄准了高端化。山东海之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海之宝作为威海市海带加工领域的重点企业之一,在发展过程中曾遭遇到困扰:市面上的烘干机没有专门用来烘干海带的,烘干效果全靠工人感官经验,从而造成了烘干的海带质量参差不齐,生产效率也较为低下。
随着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在站博士后王锐的到来,这一难题出现转机。王锐创新研发出海带变温变湿智能保质烘干设备,保存海带的营养价值,且品质更高。
惊喜接二连三。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还为企业构建了一整套智能化测控系统,实现数据代替人工。项目整体落地后,预计可节约单位能耗25%以上,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数智化发展。
在服装行业,产品打样一直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批量化生产决定了每次打样至少要半个月的生产周期,生产成本高,且对市场反应慢。
针对这一痛点,工信部威海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蓝海工业互联网国家级“双跨”平台与联桥国际共同研发国家毛衫纱线资源共享平台,已汇聚14万份纱线资源数据库,2000多家供应商、3000多家采购商。设计师可以多角度检索,精确查找所需资源及生产厂家。
效果显而易见。如今,在国家毛衫纱线资源共享平台上,设计师可以在电脑上直接“缝制”出效果逼真的成衣,并在虚拟模特试衣中即时展示成品及各类工艺的调整效果。如有不合适的地方,在线即可修改;客户满意后,便可直接下单。原本最快需要半个月敲定的产品,如今只需两三天就可完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智能化是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式。“1+4+N”创新平台体系助力企业数实融合,助推传统产业向高端攀升。
柔性引才促科技成果转化
按照“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一条创新链,一个创业梦”的构想,威海打造了“1+4+N”高端创新平台体系。自平台体系建立以来,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带领平台聚焦区域科技创新需求,不断提升平台凝聚力、产业支撑力、人才创新力。
2023年,来自高校院所的23名专家教授带着技术、成果、团队,到企业兼任科技副总,数名硕士、博士跟随进驻企业“打卡”上班,参与30多个科研项目,直击企业技术痛点,探索出柔性引才、带动科研成果与项目同步转化落地的新机制。
去年以来,科技副总累计到企服务2000多天(次),诊断技术难点300处,提出技术突破方向50多项,解决关键难题10多项。
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先后与哈尔滨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共建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推行“双导师”制。基于企业对相关技术和人才的需求,精准匹配对口专业的研究生进入当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专业实践,有效实现“论文写在产品上、研发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
目前,已选派近20名研究生到6家本地企业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参与企业高科技研发项目10余项。
高层次的洽谈会、赛事是人才招引的重要平台。“1+4+N”创新平台体系智库专家座谈会、创新平台促青年企业家发展圆桌汇、2023仿生学科创新发展大会……一场场或主办、或承办的会议,背后主旨始终如一:搭建产才对接平台。
2023年,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先后组织包括40多位院士在内的1000余名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来威洽谈交流,发布科技成果100余项。
持续做优人才链,一次又一次带来惊喜。2023年底,“1+4+N”创新平台体系内博士后迎来“高光时刻”:在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威海市2人取得的金牌,全部来自于平台体系。
灵活创新的人才引育模式,让“1+4+N”正加速成为威海密度最大、增长最快、创新最活跃的人才高地。去年以来,体系内新引进合作院士4人,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27人,海外高端人才4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87人,获批省级以上人才项目17项,人才高地效应日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