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雨
近年来,山东省属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乡村振兴不仅是国家发展战略,更是企业自身转型升级、拓展发展空间的新机遇。因此,众多省属企业开始注重将自身优势与乡村资源相结合,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项目投资等多种形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推动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
立足特色发力乡村振兴
助力乡村振兴,要立足于“特色”,将企业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山东省国资委指导各省属企业立足自身优势,结合片区资源禀赋强化战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协力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建成一批省属企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性路径和标志性成果。
在建设高效现代农业方面,山东省属企业立足创新优势,攻克核心技术,勾勒出现代农业发展的好“丰”景。鲁粮集团以种质创新提高粮食源头掌控力,研发出“鲁粮1号”和“鲁粮2号”优质小麦良种,多环节促进农民丰产增收;山东种业投资建设“现代设施果树种苗育繁推一体化”项目,目前已建成联动日光温室12000平方米,每年可繁育矮杰樱桃砧木苗20万株、草莓基质苗100万株、定植樱桃品种苗5万株;山东重工潍柴雷沃作为山东省农机装备产业链“链主”企业,先后填补了CVT大马力拖拉机、大喂入收获机、大型青贮机、大型自走式割草机、高端精量播种机,以及丘陵山区、果园机械专用农机等行业产品空白,各项性能指标和技术先进性达到国内行业领先水平。在促进产业振兴方面,山东省属企业积极融通资本,注入金融活水。山东财金通过“产业培育+金融投资”等方式,累计开展乡村振兴项目31个,出资金额超20.4亿元,重点建设“陆海粮仓”、打造“特色单品”。
在建设和谐美丽乡村方面,山东省属企业整合资源,助力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如浪潮集团充分发挥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人才、资金、品牌优势,积极参与数字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山东土地累计实施420余个乡村振兴项目,新增耕地25.4万亩,提供建设用地全要素保障5.5万亩,先后落地实施了德州平原街道“近郊城镇化”等乡村振兴项目,多个项目被评为“山东省乡村振兴优秀案例”。
山东土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去年9月,山东省国资委组织10户省属企业到五莲县开展调研座谈,推动达成合作意向15个、现场签约合作项目4个,签约项目涵盖了科技创新、石材产业、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发展等多个领域,通过产业帮扶和项目带动,推动五莲县乡村振兴产业的融合发展。
山东土地东方发展集团与洪凝街道签署的红泥崖乡村振兴项目合作协议,是乡村振兴领域的又一力作。红泥崖村依托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成功试种了黄金耳等特色农产品,开辟了乡村振兴的致富路。据了解,山东土地集团将进一步精准对接日照市、五莲县的发展需求,积极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全域乡村振兴等领域挖掘产业融合点,为五莲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山东土地乡村振兴集团则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旗帜,落实“片区化、规模化”实施路径,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闲置低效自然资源资产盘活利用,打造新型农业产业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平原县桃园示范区项目通过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现代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社区集中,形成城乡融合发展基础上的“近郊城镇化模式”。历城区黄河战略示范区项目,实现“土地+文旅+现代农业”全产业链覆盖,成为黄河国家战略济南样板。
围绕现代农业,乡村振兴集团保供给、保产业、保要素、保共富,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以国家级、省级生态农场建设为抓手,以粮为纲,果蔬并重,主攻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国家生态农场标准化示范区”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立项,是生态农场领域首个获批立项的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近日,经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专家评审和实地核验,济南市莱芜区槲林前村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实现当年立项、当年见效。该项目为山东土地集团首个在济南落地验收的土地类项目,标志着济南市场拓展迈入新阶段。该项目由山东土地乡村振兴集团权属公司自然资源资产运营有限公司实施,是莱芜区采煤塌陷村搬迁重点项目,涉及户数644户,旧村复垦面积约322.53亩。项目率先采用“土地整治+全链条管理服务”模式,提供前期政策咨询—立项手续办理—施工组织设计—验收报批—要素使用的全链条服务,为政府提供“交钥匙”工程。该项目于2024年4月份取得济南市政府行政立项批复,为确保项目全面提速,公司主要负责人带头立下“军令状”,项目部全体人员驻场式办公,精心谋划、倒排工期,全力跑出项目“加速度”,历时8个月,于2024年12月份顺利通过项目验收,盘活土地资产约1.2亿元。
“耕海1号”振兴乡村经济
山东海洋集团的“耕海1号”,是提升海洋牧场管理效率的有力方式,并为海洋经济及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耕海1号”的栈道上,居民住宅坐落在码头附近,这些居民也是项目的获益者。据悉,项目运营后,为周边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助力广大渔民走上致富路、渔村走上振兴路,为推动海洋渔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打造海上乡村振兴的“山东方案”。
记者了解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推动了海洋渔业由单一养殖捕捞向全产业链转型发展,降低了疾病频发、鱼类逃逸、灾害天气等各种风险影响,打破了传统渔业靠天吃饭的依赖。这种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促进了渔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获评国家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项目、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装备型海洋牧场建设“山东标准”唯一试点项目,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海洋资源综合利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近日,农业农村部正式发布了《关于第九批海洋牧场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批复》,山东海洋集团所属耕海科技申报的“山东省烟台四十里湾西部海域耕海海洋牧场”成功入选。耕海海洋牧场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四十里湾附近海域,由两块界址相近的海域组成,总面积309.7896公顷,总投资额2000万元。项目通过科学投放人工鱼礁,修复和优化海域生态环境,为海洋生物打造良好的栖息地,促进渔业资源自然恢复。通过开展海上休闲业务,成功实现了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养护与其他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双重目标。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可以促进渔民增收、渔业提质及渔村振兴,实现渔民转产转业,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近年来,山东海洋集团还致力于推动农业提档升级,以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2023年7月,农业农村部公布了17个水产新品种,山东海洋集团明波水产“金虎杂交斑”名列其中,由山东海洋明波水产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利用远缘杂交育种技术选育的优异杂交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耐低温、耐低氧、营养丰富等诸多品种优势。山东海洋集团充分发挥自身海洋渔业科技研发优势,持续加大科研平台建设和关键技术攻关,通过实施科技下乡、技术培训等,提升农业科技水平。要发展,就要解决“卡脖子”问题,山东海洋集团着力突破海洋渔业关键核心技术,每年投入2500万元以上专项科研经费,开展技术攻关。为把技术转化成生产力,山东海洋集团积极构建海洋渔业科研创新平台,先后建设了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等平台,获评山东省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等荣誉称号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