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颂博 王琳
1月14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干字当头勇挑大梁”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邀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聚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共建“百姓安居、美丽宜居”新山东情况。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推进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推动我省从“建造大省”向“建造强省”转变。2024年前三季度,建筑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好于全国2.9个百分点、拉动全省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
从有房住到住好房
群众住房条件持续改善
“我们坚持一手抓市场、一手抓保障,通过市场来满足群众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以政府为主,保障群众基本住房需求。”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王玉志介绍,我省群众住房条件持续改善。
据了解,聚焦止跌回稳,我省研究制定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举措,指导各市因城施策、靶向发力,常态化组织房交会、推介会、群团购等活动,打好促进住房消费“组合拳”。
近年来,国家大力强调要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求。在推进好房子建设方面,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麻鹏飞介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连续两年召开全省高品质住宅建设现场会,完善政策、协同创新,全面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印发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的高品质住宅指导性文件《山东省高品质住宅开发建设指导意见》,归纳提炼出山东“好房子”基本内涵和具体工作要求,让我省高品质住宅开发建设工作有据可依。在全省分两批共筛选出111个高品质住宅试点项目,市场信心有效提振、企稳迹象更加明显,全年新建商品房网签9659.2万平方米,保持全国第一。
聚焦群众关切,集中解决棚改回迁安置问题,我省建成交付安置住房33.6万套,35个县(市、区)实现问题项目清零。大力开展房地产领域违规违约问题专项整治,全省1523个“白名单”项目获银行授信3186亿元、落地融资2360亿元,保交楼保交房年度目标全面完成。
王玉志介绍,我省还持续加大对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群体的保障力度,推动城中村改造开工安置住房30.7万套,惠及470个城中村、20.5万户群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9.7万户,累计投入使用保障性租赁住房5.49万套(间),近20万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此外,我省落实公积金降首付、降利率和租购衔接等政策,支持上百万家庭实现安居梦,全省公积金年缴存额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深入推动物业管理有效融入社区治理,“一小区一策”解决无物业小区“脱管失管”难题,实行专业化物业管理的小区占比达到92%。
从“建设”到“更新”
城乡建设再上新台阶
山东是传统建筑业大省,向“新”而行是大势所趋。王玉志介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聚焦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推进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推动我省从“建造大省”向“建造强省”转变。联合13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建筑业做优做强的若干意见》,持续加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战略合作,建筑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9%,全省特级资质企业达到75家。2024年前三季度,建筑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好于全国2.9个百分点、拉动全省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同时,大力发展智能建造,推进1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试点城市建设,打造试点企业100家、项目102个。全面推广绿色建筑,建成绿色建材采信和数字化管理平台,打造新型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链主42家,新开工装配式建筑4645万平方米,新增绿建1.58亿平方米。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既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稳投资、扩内需、增福祉的重要发力点。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2024年,我省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建立23个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健全城市体检评估指标体系,加快160个片区综合更新改造项目建设,完成投资817亿元。老旧小区改造开工70万户,加装电梯1551部。完成建筑和市政设施领域设备更新4.6万台(套)。新改建城市道路1013公里、供排水管网2823公里,建成综合管廊27.8公里,新增海绵城市145平方公里,全年完成城建投资超过1500亿元。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在威海隆重举办,集中展示了全省乃至全国城市发展的新成就,向全球提供了城市建设治理的中国智慧、山东方案。
王玉志介绍,我省不断加大村镇建设力度,深入开展小城镇创新提升行动,动态管理试点镇重点项目库,入库项目910个、完成投资1007亿元。加快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配套管网达1.1万公里。编制《现代宜居农房设计导则》,完成47万脱贫户住房安全“回头看”,实施危房和抗震改造1.2万户,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34.5万户。
在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方面,我省制定了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活化利用项目准入正负面清单,出台历史建筑利用、修缮标准导则,20座名城、49个名镇、71个名村、60片街区实现规划全覆盖,2187处历史建筑挂牌率、建档率100%。加强传统村落动态保护管理,5个县(市、区)纳入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552个传统村落实现保护发展规划全覆盖。
“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今年着力打造“五类”城市园林
让城市更绿、更美、更宜居是城市园林绿化的目的。当前,城市园林绿化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由大规模城市增绿转为绿化品质提升和科学增绿并重,由重建设向重管理和精服务转变。人民群众对园林绿化的需求也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侯晓滨表示,“群众是城市园林绿地的主人,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城市园林绿地要向大众张开怀抱,让老百姓能够走进树林、走上草坪,能够和园林互动,更全方位、深层次享受发展成果。”
侯晓滨介绍,2025年,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将牢固树立“人民城市”理念,以满足群众各类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打造新时代山东“百姓园林”,重点打造“五类”园林。
据了解,我省将树立“公园城市”理念,科学修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构建完整、均衡、韧性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系统科学建设“生态园林”。
“加强公园绿地文化资源的发掘、展示和利用,提升文化内涵,传承齐鲁历史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园林注入新时代精神灵魂。”侯晓滨介绍,我省将加强园林文化设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诗和远方”,守正创新建设“文化园林”。
同时,我省深入推进绿道建设集中行动,织密城市绿道网络,打造“齐鲁绿道”品牌。结合小微空间整治提升,建设一批功能多元的绿化活动场地。聚焦居住人群特点,实施公园提升改造,因地制宜配建乒乓球、健身、非标足球场等健身设施,科学划定太极拳、广场舞、棋牌等活动区域。会同体育部门,举办健步走、半马、趣味运动会等体育赛事,因地制宜建设“体育园林”。
侯晓滨介绍,聚焦群众需求,我省将建设“休闲园林”。完善公园休憩交往场地,营建丰富空间场景。结合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积极策划举办露营节、帐篷节等特色活动,让更多百姓走进公园、驻足公园、沉浸公园。
此外,我省还将多元赋能建设“时尚园林”。规范扩展公园服务边界,升级公园业态功能,探索公园+消费等新场景营造,推广开展园林市集、“园林花市”等活动,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园林文化IP,举办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会同相关部门,探索构建以公园为核心的“城市公园综合体”,让老百姓愿意来、留得下、玩得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