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颂博 王琳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1月16日下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干字当头勇挑大梁”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邀请省农业农村厅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情况。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我省将产业振兴作为推动“五大振兴”的重要内容,基本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齐鲁粮仓”更加丰富、更加丰实。2024年,全省粮食总产达1142.04亿斤,连续4年超过1100亿斤。
“齐鲁粮仓”更加丰实
山东是农业大省,素有“全国农业看山东”之说。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于永德介绍,我省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持续稳产丰产。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759万亩,克服秋粮旱涝急转等极端气象条件影响,全面落实农业防灾减灾和粮食生产关键技术,全省粮食总产达1142.04亿斤、连续4年超过1100亿斤。
同时,山东是设施农业大省,全省60%的蔬菜、95%的食用菌、80%以上的畜产品和水产品均来自于设施农业,其已成为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去年10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实施意见》后,省农业农村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指导各地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积极推进老旧设施改造升级。”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刘振杰介绍,聊城改造老旧蔬菜设施6万亩,临沂新建、改扩建86家生猪产能调控基地,青岛对全球首艘10万吨级深远海养殖工船“国信1号”进行智能化提升。2024年,全省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等产量预计均在高基数上实现新增长,为全国稳产保供大局作出了山东贡献。
此外,山东锚定建设现代渔业强省目标,深入推进“海上粮仓”建设,持续推动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先后出台关于促进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等意见,健全海洋牧场建设、水产苗种产地检疫等办法规定,制定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等实施方案,出台支持海洋牧场健康发展等政策措施,渔业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
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郭鹏介绍,我省大力发展水产健康养殖,实施水产种业企业扶优行动,建设省级以上原、良种场116家,通过国家审定的水产新品种数量65个、占全国总数的21%。“十四五”以来累计增殖放流各类苗种310亿单位,放流规模及质量居全国首位。同时,积极拓展耕海牧渔空间,高标准建设海洋牧场,建成全国首个海洋牧场观测网,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72处,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国首位。2024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预计继续保持在900万吨以上,保障了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
“土特产”也有“大未来”
山东农产品品类丰、品质优、口碑好。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于永德介绍,近年来省农业农村厅统筹政策、项目,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
据介绍,山东建立地方特色产业目录,编制枣庄石榴、黄河故道桑黄、乳山牡蛎等26个特色产业规划,打造寿光蔬菜、沿黄肉牛等8大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搭建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平台,每年拿出至少2亿元支持40个以上产业项目;打造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11个,省里建设专业村镇、名品村等6563个。
记者了解到,2024年,山东启动了优势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项目。选取聚集度较高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以及优势特色农产品,开展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确定了枣庄石榴、黄河三角洲对虾、潍坊蔬菜、德州玉米、临沂生猪等14个第一批试点项目,每个给予5000万元—2亿元支持,推动全链条增值、全环节提升。
于永德介绍,在支持枣庄石榴产业发展上,围绕石榴全产业链试点重点谋划了10个项目,利用设施改变局域环境气候从而避免石榴的冻害问题,实施石榴精深提取物及功效产品研发等5个项目,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在支持德州玉米产业发展上,支持5家玉米加工企业,延伸试点区玉米产业链条。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订单农业型、“供销社+种植大户+农户”社会服务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土地入股”分红型等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农民27万余人。
“全省14个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共投入财政资金6亿多元,支持各类涉农经营主体140多家,撬动社会和金融投入25亿多元,预计年产值增加过百亿元。”于永德介绍,通过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流通营销、品牌推广有机融合,实现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力争经过3年努力,集中打造一批年产值超过50亿元(主要是种植业)、100亿元(主要是畜禽、渔业),产业链条完整、带动作用明显、品牌效应显著、联农带农紧密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链。
【点击】
“好品山东”影响力不断提升
山东农产品资源丰富,品质优良,要想让山东优质农产品走出去,卖得好,打造品牌至关重要。于永德介绍,“近年来,省农业农村厅坚持以‘好品山东’为统领,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着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我省制定《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评价》地方标准,培育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8个、企业产品品牌700个,其中,21个品牌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市级抓区域公用品牌培育。16市分别打造了“泉水人家”“青岛农品”“产自临沂”等区域品牌。县级抓单品类品牌建设。突出县域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打造“一县一品”,全省共有农产品地理标志351个。
同时,我省发挥区域公用品牌优势,拓展“好品山东”市场空间。重点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等市场,开展“好品山东”农产品品牌推介和产销对接,先后在上海、北京举办了“好品山东”走进长三角农产品推介、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成果推介等活动,山东农业品牌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同时,依托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加快山东农业品牌“出海”。发展数字营销,打造了“齐鲁农超”山东农副产品展示交易平台,促进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发展。联合头部电商举办“好品山东”农产品年货优选活动,推动打造线上山东好农品展厅。
“我省还注重标准化和企业带动,增强品牌内生张力。”于永德介绍,依托省部共建国家蔬菜质量标准中心等,我省制定行业标准、地方标准2700多项,主要“菜篮子”产品实现有标可依。全省认定绿色食品3504个、有机食品135个。实施农业龙头企业提振行动,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过万家,形成烟台苹果、寿光蔬菜等8个国家级产业集群,以及枣庄石榴、高青黑牛、乳山牡蛎等一批特色产业,有力增强了品牌的产业基础和品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