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杨芳 李瑞琪
“周省长在上午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5年,要发挥工艺美术师、非遗传承人等作用,推动淄博陶琉、章丘铁锅等做强品牌、拓展市场。其实,非遗要做强品牌、拓展市场,我们认为首先要充分利用好网络传播力。”1月20日下午,两位省政协委员——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王伟、齐鲁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院长常爱玲,不约而同这样说道。
王伟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山东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在非遗保护、非遗传承人遴选和非遗街区、博物馆、非遗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具备宝贵的经验和卓越的成果。“然而与其他省份相比,山东省非遗在网络传播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山东的非遗品牌辨识度和影响力不够凸显,带动文旅消费的效果也与其他省份有较大差距。”
“董宇辉的山东行,带动山东省土特产热销,这恰好说明,好产品和丰富的资源通过借势推广,能产生巨大的效益。”王伟建议,山东省应借助网络平台热门赛道和创作者的资源推广山东非遗。
“酒香也怕巷子深。”常爱玲也认为,借由平台的网络达人和热门非遗创作者推广山东非遗和文旅资源,可以减少传播沟通的阻力和节省创作试错的成本,在更高的起点上借鉴其他省份成功的经验,获得非遗传播的高效益。
王伟还建议借助媒体的非遗推介和民间非遗创作热的协同效应,来进一步推广山东非遗。央视《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山东篇在山东临沂录制,并于2024年12月21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34个非遗项目集体亮相,展示了山东省厚重的文化底蕴、非遗传统技艺的精湛和丰富多彩,在网络平台获得高热度的传播。
“在这些节目的切片推广时,除了山东省的文旅机构和媒体机构以及地方政府、非遗机构外,如果民间的非遗传承人、非遗产业园区和非遗爱好者们都行动起来,进行主动创作、口碑宣传和现身说法,就会形成正面的口碑效应,又能给媒体提供持续报道的动力和新的选题灵感,将会延长山东非遗话题和文旅热词的国内外传播周期。”王伟说。
“非遗成果不是只在博物馆展柜陈设和画册文章中传承展示,而是应和百姓的生活消费息息相关。”常爱玲建议,可以借助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的品牌带动效应,吸引外省游客到山东各地体验非遗活动和消费打卡,品味地道山东非遗美食、购买高性价比的非遗特产,感受到非遗生活的生机勃勃和美学价值,成为山东非遗的沉浸式体验者和宣传者。
两人均认为,用网络传播力带动文化旅游消费,可以盘活非遗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