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庆英
济南槐荫区沿黄九美区域将黄河文化与乡村风貌相结合,通过艺术化的景观营造、民俗活动策划等,展现了黄河岸边乡村的独特魅力,提升了区域知名度;席家庄利用水乡特色,融入艺术元素打造特色民宿,同时开展水上观光、农事体验等项目,实现了从传统农业村到乡村旅游示范村的转变;长清区五眼井村挖掘古村文化底蕴,运用美学理念及高校文创资源,从农业养殖、加工、文旅三个方面实现综合效益提升,打造具有齐鲁乡村振兴样板示范作用的品牌……省政协委员、山东西城时光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时光艺术之城馆长李若冰表示,这充分证明了以乡村美学、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价值。
因此,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李若冰提出了“以乡村美学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建议。“艺术介入乡村,挖掘地域文化基因,讲好乡土故事,对乡土资源进行艺术加工和价值转化,能提升乡村的美学价值和吸引力。”李若冰表示,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也可以丰富乡村的文化业态,如文创乡村、特色民宿、农耕研学、乡村旅游等,拓展乡村文化经济的新领域,促进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还可以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规划村庄、提升环境,推进生态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乡村在地保护焕发新的活力。“艺术可以促进各方面的良性发展与和谐共生,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他们对自身文化和环境的认同感,从而增强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
如何以乡村美学助力乡村振兴?李若冰建议,在推进乡村振兴和美丽村居建设中,要把美学设计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规划。要深入调研乡村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产业基础等情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按照一片一案、一村一策的原则制定规划。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既能在区域上串珠成链、连线成片,形成规模效应,又能让每个村落各美其美,保留独特的乡村韵味与文化标识,避免同质化现象。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传承村庄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视觉语言重新描绘乡土背景,进行重要节点改造与形象提升,打造艺术与原乡生活无缝衔接的乡村。要注重营造“社区感”,将艺术融入乡村生活,避免形式上的孤立。在建设策略上,房屋结构更新、新功能植入,修复原有的院落空间,将公共空间景观化、艺术化等都是应有之义。
“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各级政府要把艺术参与乡村建设放在繁荣乡村文化、实现人民物质与精神双重富裕、推动乡村全面发展的高度,加大对艺术参与乡村建设相关活动的政策制定、资金保障和人才培育等方面的顶层设计。”李若冰表示,要从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民生保障、产业提升、社会治理的高度纳入支持体系,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项目倾斜等多种方式加大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美学建设项目,让美学这一“软实力”在乡村振兴中真正“硬起来”。
在加大人才引育力度上,李若冰建议,通过改善乡村环境、完善创业配套政策等方式,吸引更多大学生回乡创业,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扶持对农民进行艺术创作的培训,利用非遗传承、直播带货以及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等多种形式,挖掘农民的艺术潜力,让他们掌握更多艺术技能,带动更多农民成为懂艺术、会经营的“新农人”;支持专业艺术人才以艺术志愿者的身份下乡,通过项目合作、驻村指导等方式,为乡村艺术发展注入专业力量,带动农民致富,提升乡村艺术整体水平。
“积极支持各类乡村振兴平台发展,增强其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李若冰建议,鼓励平台创新运营模式,整合乡村资源,拓展销售渠道,搭建起乡村与市场、城市之间的桥梁,更好发挥兴农助农的作用,助力美学艺术在乡村振兴中释放更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