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庆英
山东优秀传统文化,既蕴藏在博大精深的儒家经典里,也体现在历代文人墨客浩如烟海的诗词创作中。历代诗歌词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载体,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自幼习受,成为构筑精神健康家园的有力支撑和重要基础。基于此,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省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于丹迪带来了关于打造山东唐诗宋词之路,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建议。
“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诗词与地域文化密不可分,成为地方书写的重要内容,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呈现形式,是十分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在于丹迪看来,随着旅游业的深度发展,感受地方书写中重要的地域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旅游的追求,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旅游业发展趋势也随之愈加凸显。
“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江山胜迹,至今仍然是中国人寄托感情、凝聚认同的精神依凭,产生古今心理连接、人我心灵共鸣。”于丹迪举例说,在省外,如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孟浩然的《黄鹤楼》,苏轼的《念怒娇·赤壁怀古》;在山东,如杜甫的《望岳》《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名作,都蕴含着地方文化的积淀,为书写地的当代旅游体验打下了深厚的文化深度和历史厚度。”
于丹迪表示,全国有很多省份,以地方书写中的诗词为载体发展文化旅游,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如浙江的“浙东唐诗之路”,陕西的“潼关诗路”,甘肃的“秦陇诗路”,四川的“杜甫诗路”等,已经成为当地发展旅游的响亮品牌和闪亮名片,在全国享受美誉,吸引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消费经济发展和文化事业繁盛。“山东作为全国的经济大省、文化大省,与兄弟省市相比,在这方面有独特优势,但工作措施尚未展开,亟待发力,后来居上。”于丹迪说,打造唐诗宋词之路,就是一种特别有效的发展文化旅游的方式。
于丹迪建议,打造“唐诗之路”和“宋词之路”两条文化旅游线路。
“唐诗之路”以济南为起点,串联泰安、兖州、曲阜、济宁、菏泽、东平一线,以唐代诗人李白、杜甫、高适、骆宾王、王维等在这些地方写就的数百首诗歌为内容,以沿线现有博物馆、纪念馆、历史文化名人遗迹等文化设施为依托,精心策划并进行必要的展陈建设,开展唐诗文化活动,形成多处唐诗网红打卡景点。
“宋词之路”以济南为起点,串联章丘、淄博、青州、潍坊、诸城、莱州、蓬莱等,以苏轼、苏辙、范仲淹、欧阳修、李清照、辛弃疾等宋代词人作品为内容,以现有文化景点如济南趵突泉、章丘的清照纪念馆、临淄故城、青州归来堂、诸城超然台、莱州三山岛、蓬莱八仙阁等景区为依托,开展文化旅游活动。
同时,组织有关专家学者、作家、画家编写创作“山东唐诗地图”和“山东宋词地图”出版物。于丹迪建议,将前述唐代作家和宋代词人在山东各地写就的诗词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进行再创作,形成雅俗共赏、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和旅游攻略手册,列入全民阅读图书供给目录,广泛发行,并以旅游伴手礼的形式在一定范围适当赠送,为发展山东传统文化旅游做好底层和深层宣传普及工作,构筑文化传播长远基础,引导更多游客到山东旅游和文化消费,促进山东消费经济扩展。
在网络和影视传播方面,于丹迪认为,可以组织和引导文化学者、民间“网红达人”和旅游从业人员拍摄山东唐诗宋词短视频,在抖音、头条等网络平台广泛传播。“还可借鉴近年热播的‘大唐诗人行’节目的传播经验,拍摄制作‘大唐诗人山东行’和‘大宋词人山东行’节目和影像作品。”于丹迪表示,这既可作为山东文化建设的特色措施,又为山东传统文化旅游打好底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