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庆英
工业文明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进程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山东,作为工业大省、制造业强省,拥有着深厚的工业底蕴。从淄博陶瓷千年窑火的传承,到1875年光绪元年创办的山东机器局,到青岛近现代工业的蓬勃兴起,再到济南在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不断发展,都为中华民族的工业化进程和现代文明建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围绕工业遗产的保护,多位委员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创新打造山东工业博物馆
新中国第一台国产蒸汽机车、第一台龙门刨床、第一座氧化铝厂、第一辆重型汽车、第一台滚筒洗衣机、为西藏人民点亮的第一盏电灯……许多全国乃至世界的工业第一,都诞生在山东。在省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文史委副主任孟鸿声看来,山东的工业历史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而工业遗产,正是这部史诗的生动见证,“创新打造山东工业博物馆,是对这份珍贵历史文化的深情回望与有力传承。”
孟鸿声表示,在建设工业博物馆方面,辽宁、重庆、上海、四川等许多省市已走在前面。“作为工业大省的山东,立足全省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优势,创新打造山东工业博物馆势在必行。”
如何创新打造山东工业博物馆?孟鸿声根据先进地区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经验,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在选址上,从考虑工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方面,孟鸿声建议,可以在济南、青岛、烟台、淄博等工业基础较好的城市中选址,其中济南作为省会城市可以优先考虑。若从优先活化利用现有的国家级工业遗产方面考虑,孟鸿声建议,可在目前已经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16处国家工业遗产中择优选址。比如,位于济南市章丘区的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山东明水浅井粘土矿旧址。
“这里位于济南工业北路延长线,沿途章丘境内,拥有城子崖遗址、焦家遗址、东平陵城遗址、洛庄汉墓、明水古城等众多著名的历史文化展示区。”孟鸿声表示,如果再建成一座山东工业博物馆,就可以形成山东工业文化的集合体与新地标,把历史文化遗产和工业遗产串联起来,串珠成链,聚链成片,形成一条历史文化和工业文化交织交融的旅游带,正好契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廊一线”中的沿胶济铁路文化体验线的建设方向,也是贯彻落实全省工业旅游推进会的有力举措。对于讲好山东工业故事,展示工业精神和发展成就,在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凝聚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山东工业强省建设意义深远。
在工业展品征集上,孟鸿声建议,由工信厅具体负责山东工业博物馆展品的征集调配等工作。目前,国家正在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正是征集淘汰下来的老机器老设备、筹建工业博物馆的大好时机。一旦错过,等这些老机器设备淘汰到废品站化为钢水后,以后再想建设工业博物馆,那些能够反映工业发展历史的实物展品将很难征集到。
出台工业遗产保护条例
“工业遗产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工业遗产保护事关国家文化遗产和城市发展,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省政协常委、省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省企业文化学会执行会长朱文秋表示,出台工业遗产保护条例,不仅有助于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朝着更加规范、有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更对加强工业遗产保护、促进文化传承、推动经济发展及社会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朱文秋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要制定明确的工业遗产保护法律框架,确立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共同参与的机制,加强协调与合作,强化工业遗产保护力度,建立健全工业遗产保护机制,促进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和传承。”朱文秋表示,还要确定工业遗产的界定标准,包括历史、文化、科技等维度,以便统一保护标准,对工业遗产进行认定和分类。
同时,朱文秋建议,要尽快制订相应的地方性和行业性政策法规,对工业遗产的拆改毁加以限制,防止重要工业遗产在尚未认定前被拆迁或损毁。“对各类工业遗产进行分类管理,根据不同特点制定相应保护条例。”朱文秋表示,要着重保护濒临消失的工业遗产,如濒危建筑、场馆等。
在国家数字化战略的推动下,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因此,朱文秋建议,工业遗产保护应积极借助数字化发展优势,用数字化为工业遗产保护传承赋能。
“比如,通过数字化存储手段,利用激光扫描等技术对工业遗产建筑进行三维扫描,生成精确的数字模型,基于数字模型进行虚拟重建和修复,帮助保护人员更好地了解建筑结构和保存状态,为后续研究和保护提供便利。”朱文秋表示,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还原工业遗产的过去面貌,展示工业遗产的历史场景和文化价值,增强游客体验和教育效果。
同时,朱文秋建议,要开发工业遗产导览App,提供实时导览、解说和互动功能,建立工业遗产保护平台,集成资源、信息和服务,促进专业人士和公众参与保护工作。为实现工业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