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庆英
作为文化大省,山东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文化底蕴深厚。齐鲁大地上丰富的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而艺术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对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促进文化艺术的传承创新和繁荣发展?作为文艺工作者,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多位省政协委员分别从各自的领域提出了建议。
省政协委员刘建杰:建立青年人才“蓄水池”专用资金,留下优秀人才
“在戏曲行业,向来是人才决定剧种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从古至今提及某个剧种,都不可避免地提及代表性人物,而这些代表性人物也成为一个剧种的标志。”省政协委员、省文联副主席、省戏剧家协会主席、省京剧院院长刘建杰表示,艺术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对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艺术人才,则是艺术事业蓬勃发展的核心力量。“单就京剧而言,各个行当各个流派之所以能够旗帜鲜明,离不开人才的涌现,是人才使戏曲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进而形成艺术标准,也是人才使剧种得以承袭进而发展壮大。”
针对艺术人才培养力度不足的问题,刘建杰在关于“培养青年艺术人才,推动艺术事业蓬勃发展”的提案中表示,建立“人才蓄水池”,是培养青年艺术人才的有效做法。
“一方面抢先向优秀毕业生抛出‘橄榄枝’,逐渐将青年人才汇聚到山东,做大人才基数,一方面大胆起用青年演员挑大梁,推荐青年演职人员参加重要比赛和培训,多措并举培养人才。”刘建杰表示,近年来,山东省京剧院通过引、育、留等方式,不断加强青年人才“蓄水池”建设,引进了10余位国家戏曲学院、上海戏剧戏曲学院等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充实了剧院后备青年艺术人才,逐渐在重要剧目中担纲挑梁,人才梯队建设成果显著,但也遇到一定的困难。
刘建杰表示,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目前政策难以满足拟引进人才的待遇、职称住房及子女上学等问题。“山东省京剧院引进湖北京剧院著名叶派小生、一级演员王铭时,要向所在单位交赔偿金,解决过来后孩子的入学等问题,因为暂时无住房,单位所在辖区小学不接收,和多个部门协商很久孩子才在开学一个月后入学。”
“不解决艺术人才的后顾之忧,难以吸引到高层次人才。”刘建杰建议,不仅要继续完善人才引进政策,还要建立青年人才“蓄水池”专用资金,留住优秀人才,做大人才基数。
省政协委员董旋:利用数字技术,促进舞台剧经典剧目传承与普及
舞台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高质量传播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价值,但在保护和传承时,由于时间流逝和技术限制,许多经典老剧目的原始资料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或丢失,陷入保存困境。为此,省政协委员、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省话剧院院长董旋建议,利用数字技术,促进舞台剧经典剧目与传统剧目传承与普及。
“数字技术对于舞台剧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不仅能实现文化保护与传承,还能提升观赏体验,发挥教育价值。”董旋表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舞台剧创作并演出的剧目超过10万部,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经典作品。这些经典剧目不仅记录了中国社会变迁和人民生活的点滴,而且彰显了当时的历史与文化。
“早期录制的剧目在经过长时间存放后,往往会出现画面失真、音质下降等状况,运用数字技术对这些珍贵资料进行修复与增强,不仅能够挽救濒临消失的艺术瑰宝,为年轻一代创造接触传统艺术形式的机会,进而推动文化的代际传承;还能使每一场演出最大程度地接近其原始状态;更能在现代设备上以最佳画质呈现,为观众带来更为清晰、生动的视觉盛宴。”董旋认为,高质量的舞台剧影像资料在教育领域也具有重大意义,它们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增强了作为历史证据的真实性与权威性,相较于文字记录或口述,舞台剧影像资料更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董旋建议,积极推动数字技术将舞台剧转为动漫形式。“青少年群体对新鲜、富有创意的内容充满强烈的兴趣,而动漫化的话剧和戏曲故事能够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吸引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能显著拓展其受众群体。此类内容在全球范围内也拥有广泛的潜在观众,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借助数字技术,还可实现跨文化交流。”董旋表示,这样不仅能推动话剧、戏曲名作转化为多国语言,达到从1到N的作品二次创作,还便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提升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