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颂博
图/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晓峰
芳华竞展,映照时代荣光。1月19日,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开幕,来自全省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女委员们在会场上备受关注,她们满怀热情,议报告、话履职、谈担当,为庄严的盛会增添了一抹亮眼的色彩。
女性风采,闪耀在奋进的征程。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采访了多位巾帼委员,她们围绕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热点问题,以女性特有的视角,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展示巾帼不凡风采,彰显女委员责任担当。
“妈妈岗”,让妈妈更喜欢
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为促进妇女就业,我省推行了“妈妈岗”就业模式,吸纳法定劳动年龄内对12周岁以下儿童负有抚养义务的妇女就业。
“这是保障育儿妇女兼顾家庭与职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切实保障了女性的就业权和发展权。”省政协常委,省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洪霞表示,“妈妈岗”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女性生育后面临的职业发展难题,还能够提升家庭福祉,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彰显社会对女性多重角色价值的认可与支持。
王洪霞也指出了目前我省“妈妈岗”在推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相关资源较为匮乏。
“一方面是职业培训资源相对有限,难以满足育儿妇女的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针对‘妈妈岗’政策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尚不健全,导致执行效果大打折扣。”王洪霞说。
王洪霞建议,应统筹人社、税务、妇联、工会、金融机构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通过对用工企业税收优惠、求职妇女职业培训等多方面加大政策扶持,联合推动政策落实。
“现在许多育儿妇女对‘妈妈岗’的具体内容和优势了解不足,同时,一些企业因担心成本增加缺乏参与积极性。”同样关注“妈妈岗”的还有省政协委员,枣庄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鲁海燕,“我在调研中发现,对于‘妈妈岗’有不少人持观望态度。这主要是因为政策宣传不够和企业提供的岗位类型质量偏低导致的。”
鲁海燕建议,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设立政策咨询热线和在线答疑平台,通过持续宣传与引导,逐步消除观念壁垒。鼓励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发更多高质量、高附加值且具晋升潜力的岗位,吸引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加入。同时,建立岗位评价体系,定期评估并调整岗位结构,确保“妈妈岗”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不同类型育儿妇女的就业需求。
“‘妈妈岗’是充满温情与关怀的岗位,为妈妈们搭起一座连接家庭与事业的桥梁。”省政协委员,青岛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宋立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应该推动“妈妈岗”成为更多妈妈就业的温馨港湾。她呼吁用工企业结合用工需求,创新弹性工作、“宝妈班组”、居家办公等用工方式,积极挖掘电商运营、直播带货、文创策划等“新业态妈妈岗”,支持更多妈妈实现就业。
从“心”出发,给女性减压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女性在家庭、职场及社会中扮演着愈发重要且多元的角色,面临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女性的心理健康不仅关乎个人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更对家庭和谐及社会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女性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某些特定群体,如职场女性、孕期产后女性、老年女性、青少年女性中,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省政协委员,济南市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迟蕾告诉记者,传统观念赋予女性多重家庭角色,同时社会对女性的形象、能力等方面也有着较高期望。女性在努力满足这些期望的过程中,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旦无法达到预期,就容易产生自我怀疑、自卑等负面情绪,进而引发心理问题。”
作为妇女的“娘家人”,女性的心理健康也是我省各级妇联组织关注的重点。
王洪霞介绍,2024年,省妇联联合省委政法委、省卫生健康委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幸福护航”女性心理健康呵护行动,针对权益受侵害、身处困境等重点妇女群体,逐步建立健全困境妇女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女性心理健康还需要更多来自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迟蕾今年带来的提案也聚焦女性心理健康问题。
迟蕾建议,应充分利用主流媒体,以及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女性心理健康知识。同时,以基层活动阵地为依托,积极开展线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深入社区,为女性提供面对面的心理健康咨询与指导服务。通过加大心理咨询师培养力度、优化资源配置、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等措施,增加心理健康服务供给。
针对职场女性的心理健康问题,迟蕾呼吁企业应该更加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将心理健康纳入企业福利体系。为职场女性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热线、定期心理健康体检、心理健康培训课程等福利。
迟蕾还建议要加强对孕产期产后女性心理健康支持。鼓励医疗机构加强对孕期产后女性心理健康的关注,在产检及产后访视过程中,增加心理健康评估环节。为孕妇和新妈妈提供孕期心理调适、产后抑郁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用“好家教”引领“好未来”
2024年12月1日,《山东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正式实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从社会共识上升到法律层面。
在家庭教育愈发受到重视的当下,家庭教育的效果却并不十分理想。“我在调研中发现,多数父母对家庭教育感到力不从心。”鲁海燕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知行不一”的情况,即认知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但情绪与行为却无法跟上,“养育焦虑”“教而不当”等问题仍较为突出。
“我省现有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供给在组织结构和服务内容、服务递送方面均呈现出碎片化状态,无法给予家庭全面系统的指导。”鲁海燕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民生实事项目和城乡公共服务内容,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课题研究和开发,落实指导服务。以整省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实验区为契机,建议编制部门建立省市县三级家庭教育指导机构,落实专门工作人员,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开展。进一步规范各类家长学校建设,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家长学校等服务站点,落细落实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留守困境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也是女性委员们关注的重点,宋立春、鲁海燕、迟蕾等多位委员都建议我省要将家庭教育资源向农村和困境儿童家庭倾斜,依托网上家长学校、互联网指导服务平台等,为农村偏远地区提供优质的家庭教育资源。加快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团协同、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爱心妈妈结对帮扶也是解决留守困境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一招。“2024年全国妇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深化开展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三年行动方案》,我省也率先启动‘爱心妈妈驿站’建设,点亮‘爱心妈妈驿站’电子地图,为爱心妈妈陪伴关爱儿童提供阵地支持,逐步搭建起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爱心妈妈关爱支持共享平台。”王洪霞告诉记者。
王洪霞表示,为更好推进爱心妈妈结对关爱服务工作,我省应继续强化财政和慈善资金支持、专业人员队伍培养、兜底保障措施落地等政策配套支持,让留守困境儿童和家庭实实在在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