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政经 > 内容详情

优化医学专业,赋能老年医疗,延长社区门诊服务时间……代表委员建议持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2025-01-23 10:23:17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文/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杨芳 刘东宁 李瑞琪

图/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晓峰

 

“要优化医学专业设置,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加快老年医学专科建设,提升老年医疗服务能力”“我省的院前急救体系还存在短板,要更加合理地布局急救网络医院、急救站”“社区医疗机构服务时间能否延长”……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持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正在召开的山东两会上,部分代表委员给出了建议。

省政协委员李冰:打造特色专业和学科

“我注意到,民办高校设置医学类专业面临不少问题,比如师资力量不足、投入有限等,但是民办高校可以设置医技类或新医科等实用性专业,打造特色专业和学科,与公办高校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省政协委员、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冰,向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交提案,建议优化医学专业设置,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全国已有多所民办高校开设医学专业,如2024年有13个省份的26所民办高校开设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总招生规模6060人;另有11个省份的16所民办高校开设口腔医学本科专业,总招生规模1802人。2024年我省也有多所民办高校申报的口腔医学专业获批。”李冰表示,调研发现,民办高校设置医学类专业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民办高校难以像公办高校那样吸引大量高水平教师,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教学经验可能参差不齐。部分民办高校通过聘请公办高校退休教师等方式来弥补这一不足。”

李冰调研发现,民办高校对医学类专业教学投入有限。“医学专业教学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民办高校学费收入有限且缺乏财政支持,导致在实验室建设、教学设备购置、高水平附属医院缺乏等方面存在困难,影响教学质量提升。”为此,她建议,民办高校可设置医技类或新医科等实用性专业,打造特色专业和学科,与公办高校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民办高校可结合自身优势和地域特色,根据市场需求快速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如针对康复医疗市场兴起和新医科人才的需要,及时开设康复治疗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

同时,她建议民办高校加大教学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专职教师占比,减少“飞行”专家数量。可整合社会资源,邀请业内专家兼职授课、举办学术讲座等,拓宽学生视野。建议增加高质量临床实践和实习实训基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医学人才。

省政协委员孙丰雷:提升老年医疗服务能力

“我省老年人口众多,数量居全国首位,老年医学专科建设相对滞后,老年医学服务能力有待加强。”省政协委员、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综合内科主任孙丰雷建议,应加强老年医学专科建设,完善老年医学人才培养机制,适时建立老年病医院。

孙丰雷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我国目前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并且未来30年人口老龄化程度将快速加深。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对医疗、照护、护理、康复、医养结合等方面的服务需求愈发迫切。与其他人群相比,老年人患病具有一身多病、发病隐匿、并发症多、进展迅速等特点,老年医疗需求较前提高。”孙丰雷表示,他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我省老年医学专科建设相对滞后,配套措施相对不足。

为此,孙丰雷建议我省应加强老年医学专科建设,提升老年医学综合服务能力。“中医药在防治老年慢病、老年共病,以及在重大疑难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中有着重要作用,建议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推进预防关口前移,推广老年病全周期中医覆盖,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在为老年患者服务时充分彰显中医药服务的临床优势。”同时,他建议完善高等医学院校老年医学专业教育体系,鼓励基层专科医生到三甲医院进修学习,鼓励三甲医院老年医学科医师定期到二甲医院专科从事医、教、研工作,上下联动,双向交流,协同发展。“此举有望较快提高我省老年医学综合服务能力。”

因为老年人多种脏器功能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容易多病共存,重病较多,恢复较慢,平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相对较高。他建议适度提高老年患者医保支付额度。

“鉴于我省老年人口增加,老年医疗需求提高,老年医学服务专业性强等现状,建议我省可择机建立省级老年病医院,为老年人提供更专业、更精准、更舒适的医疗服务。”孙丰雷表示,目前江苏、浙江、福建、云南、河南、河北、黑龙江等多个省份已成立省级老年病医院,他们的做法值得借鉴。

省政协委员姜军锋:合理布局急救网络医院、急救站

“目前来看,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急救服务需求和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我省各级院前急救体系仍存在短板,制约院前急救的顺畅及急救的效果。”22日,省政协委员、民进山东省委会原秘书长姜军锋在接受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已向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交了《关于重视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建议》。

姜军锋告诉记者,目前,我省院前急救工作在各方努力下,从机制到设施到人员队伍都取得了较大发展。16市均设立市级急救(急救指挥)中心,建立统一的120指挥调度信息化平台,全省急救站点达到900多个、院前急救医师7600余人、院前急救护士8800余人、急救辅助人员5100余人、救护车7600余辆。

“但各级院前急救体系仍然存在机构设置不合理、调度指挥系统落后、急救网络不够健全、院前急救能力不强、运转经费保障不足等问题,制约院前急救的顺畅以及急救的效果。”为此,姜军锋建议综合考虑城乡布局、人口数量、服务半径、交通状况和医疗资源分布情况等因素,科学设置急救(指挥)中心,合理布局急救网络医院、急救站,急救工作要向农村延伸。

建议对人员密集且流动性大的重点场所配置AED以及必要的急救设施、设备、药品,建立AED分布地图并纳入“120”指挥调度系统,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找得到、用得上”。

建议加强对特殊行业、特殊场所工作人员和高危岗位人员的急救培训,推动将急救常识和基本急救技能培训内容纳入公安民警、消防救援、公交系统、物业管理等重点人群在岗培训,在中小学常规开设急救知识讲座,在高中或大学阶段完成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培训。

省人大代表郑晓清:建议延长社区门诊服务时间

“通过我的观察,周边社区门诊的下班时间大多在下午五点钟左右,这可能无法满足居民的就诊需求。”在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省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药物研究院药剂所所长郑晓清带来建议,呼吁延长社区门诊服务时间。

郑晓清的建议源自其亲身的经历。“想必不少父母都有和我相同的体会,孩子晚上突然高烧需要就诊,但社区门诊却早就关门了。孩子如果需要挂水的话,一挂就是好几天,但等我们下班想要陪孩子过去的时候,门诊也一样已经下班了。”郑晓清说道。

对此,郑晓清建议社区门诊延长服务时间,并在秋冬季流感高发期配备夜班值班医生,以进一步方便社区居民尤其是上班、上学等人群在家门口就近获得基本医疗、慢病配药、家医签约、健康咨询等服务。

其实,郑晓清有关延长社区门诊服务时间的建议此前已经引发了国家相关部门的关注。2023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提出延长城市社区门诊服务时间,要求在无急诊服务且诊疗量较大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工作日门诊延时服务1至3小时,或酌情在节假日、周六周日等增加门诊服务时间。

“基层医疗机构保障着群众健康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提高其服务保障水平,实现‘小病先去社区看’还需要大量的工作,但作为人大代表,我会和大家一道继续努力。”郑晓清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