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颂博 王琳
近年来,山东着力构建生态环境治理新格局。图为济宁市微山湖湿地景色 新华社 发
生态环保国际合作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需要,是应对生态环境挑战的必然选择。2月11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介绍山东创新生态环保国际合作,构建生态环境治理新格局情况。
发布会上,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伍其东介绍,2024年,我省扎实开展生态环保国际交流,着力创建国际合作新平台,全面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生态环保国际合作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2024年7月,我省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绿色发展论坛,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显著成效在国内外广泛传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举办“国际零碳岛屿合作倡议发布会”,会议发布《国际零碳岛屿合作倡议》,得到国际组织官员和多国政要广泛响应。
“省生态环境厅与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共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生态环保创新基地(山东)战略框架协议》,推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生态环保创新基地落地山东。”伍其东介绍,我省开通运行省级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和环保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发布《山东省绿色低碳技术成果目录》,推介我省250余项先进技术成果,强化生态环保科技国际推广交流。
“为推进全省生态环保国际合作,锚定‘走在前、挑大梁’,提高我省生态环保领域对外开放水平,2025年,我们将按照全省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大会部署要求,深化制度型开放改革,强化‘外事+生态’工作机制创新,深入推进生态环保国际合作。”伍其东说。
据了解,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全省生态环保国际合作工作的意见》,通过搭建生态环保对外交流平台、深化生态环保地方合作交往、促进生态环保产业国际合作、积极构建生态环保民间交往体系等措施,进一步完善生态环保国际合作工作机制,创新思路举措提升合作能力,拓展合作渠道,丰富合作方式,扩展合作广度和深度,助力全面建成生态环境健康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山东。
同时,我省将持续发挥高能示范平台作用。整合生态环保优质外事资源,加快形成生态环保对外合作优势资源聚集区,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示范带动能力强的生态环保国际合作样板标杆。发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生态环保创新基地作用,着力打造与上合组织国家的生态环保信息交流与共享窗口、生态环保人才培养及能力建设平台、环保技术示范推广平台、绿色投融资和产业合作平台,建设面向上合组织国家的生态环保交流合作、技术创新与产业实践的旗舰品牌。
在深化生态环保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方面,伍其东介绍,我省将利用与日韩、中亚等合作机制和平台,深化生态环保地方合作交往,推动地方高层互访,举办鲁韩环保20周年活动,巩固发展友好关系。推动重点领域合作,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加强与太平洋岛国合作,打造国际零碳岛,推动成立国际零碳岛屿联盟;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生物多样性金融项目,探索构建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金融体系;围绕环保产业合作,与挪威、韩国等举办产业交流活动,积极推动生态环保民间交往。“充分发挥山东省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和环保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作用,为企业生态环保技术、项目、产品合作牵线搭桥,深化生态环保产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构建生态环保国际合作工作协作格局,畅通生态外事资源,强化国际传播,抓好制度落实,凝心聚力推动生态环保国际合作,打造生态环保对外开放新高地。”
【聚焦】
山东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加速
“山东经济体量大,结构重,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省,均占全国1/10左右,全省降碳的责任重、压力大。”在2月11日的发布会上,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徐本亮介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双碳”工作,在全国降碳工作中体现大省担当。
“‘十四五’以来,全省将‘降碳’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扎实推动各领域‘碳达峰’政策规划落地见效,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持续推进工业能效水平提升,推动全省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推广超低能耗、低碳建筑,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了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徐本亮说。
记者了解到,我省纳入全国碳市场的电力企业数量与履约量均居全国首位,履约任务最重,目前已圆满完成三个履约周期的履约任务。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累计共有323家重点排放单位参与交易,全国碳排放配额累计买入量1.01亿吨,成交额58.32亿元;累计卖出量1.33亿吨,成交额84.72亿元,交易量和交易额均居全国首位。同时,在碳市场的市场调节机制下,我省推动一批能源利用效率低、碳排放强度高的小煤电机组关停并转,提高了全省煤电行业整体能效水平,碳排放数据质量和履约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同时,我省创新实施碳排放减量替代。据了解,2022年,我省率先实行新上“两高”项目碳排放减量替代政策,先后出台了《山东省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碳排放减量替代办法(试行)》《山东省“两高”建设项目碳排放指标收储调剂管理办法(试行)》,在确保“两高”项目碳排放总量只减不增的同时,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为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日照先进钢铁制造基地产能承接等重大项目落地提供碳排放要素保障。2024年7月,又修订印发《山东省“两高”建设项目碳排放减量替代办法》,对替代源类型、减排量核算方法等内容进行优化调整。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累计审核100个“两高”建设项目,通过减量替代减少碳排放约1000万吨。
此外,我省全面推进各类试点工作。徐本亮介绍,我省4个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在国家进展评估全部取得优良成绩;青岛西海岸新区作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成功举办2024中欧(青岛)绿色与可持续发展论坛,2024年全区气候投融资贷款83亿元;威海市、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入选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同时,探索推进省级试点,20个城市、20个园区、30个社区开展近零碳创建探索,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近零碳园区”、烟台市南长山街道孙家村“近零碳社区”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2023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获选名单。持续推进碳足迹核算试点,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碳足迹试点的通知》,为重点行业全流程降碳提供支撑。
“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绿色转型,持续做好碳市场履约工作,继续加强‘两高’项目碳排放源头控制,严格执行碳排放减量替代政策,加强碳足迹核算及应用,推动项目使用低碳技术、工艺和设备。”徐本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