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雨
蛇年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全省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会上强调,创新是改革最本质的要求。要加力推动科技创新,建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机制,用活用好省科创基金,聚焦科技前沿领域,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发挥好济青烟等市的带头作用,更多争取国家创新资源。要加力推动产业创新,深入开展产业链突破工程,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机制,统筹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标准化建设、品牌建设,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
在日常工作中,山东各省属企业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绿色转型和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竞争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山东港口引领创新实践
山东港口青岛港在推动港口发展的道路上,始终坚持以自主创新为导向,持续激励广大职工结合工作实际,大胆创新、推进技术变革,从“小”做起,从“新”做起,让新质生产力在海港不断厚植生长。
在寻求信息化领域突破的道路上,董矿公司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一直以来,董矿公司积极向国内外先进的干散货码头看齐,不断在寻求突破。以往堆场货物堆存紧张、空场地少时,会通过在生产系统上输入流向号来控制过磅,但会有许多过空磅的车辆在不清楚现场情况下依然上磅,导致停车场秩序混乱,影响服务质量。针对此类情况,董矿公司与云港通对接,告知出入港车辆是否可以过磅及暂停过磅的原因,科学规划时间,有效解决了堆场内交通拥堵,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日照港在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日照港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绿色低碳为引领,加大科技创新应用,推动传统港口向智慧绿色港口迭代升级。
在日照港的集装箱码头现场,新能源设备的应用成为了新的亮点,“绿巨人”“绿色大力士”随处可见,各类新能源设备竞跑绿色低碳新赛道。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践行新发展理念,日照港加快运输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实施“油改电”“油改气”等,推进装卸设备纯电驱动替换燃油驱动,投用新能源集卡车、正面吊电动叉车等,实现港区机械设备绿色清洁化。
日照港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还做出了更多尝试。聚焦绿色低碳发展,日照港加快船舶岸电建设使用,切实推动岸电常态化使用,减少船舶在港期间污染排放;针对换电集卡车能源补给需求,配套建设换电站,电动集卡司机通过微信“扫一扫”功能,数分钟便可完成换电流程。
烟台港同样抓住了“新质生产力”这个关键引擎,推动港口长远发展。烟台港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一系列技术革新和业务创新,提效率、促绿色、保安全,为港口长远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近期,烟台港舱口监控系统、无人值守磅闸一体化系统等一系列创新项目的成功应用,为港口作业安全、高效再添新助力。据悉。之前散货船舶装卸,岸边都是大型设备,作业半径广、舱内盲区多,靠专职指挥手充当眼睛增加了成本,现场安全难以管控,而有了舱口监控系统,极大地为工作带来了便利。
舱口监控系统通过升降控制器实现镜头的自由伸缩,深入船舱内部,有效消除了摄像死角,同时借助5G通信模块实现高清视频画面的高速传输,为舱内清舱设备和舱口监控提供了全覆盖的无线网络支持。这一创新不仅大幅降低了生产安全隐患和人工成本,更为烟台港的高效、绿色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山东黄金发挥创新驱动力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科技与工业领域,科技创新始终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质量与标准则是稳固发展的压舱石,是通往卓越的必由之路,为企业赋予市场竞争力,让创新成果在坚实的基础上稳健前行,支撑产业的可持续繁荣。
选冶实验室作为集团选冶研发的重要技术支撑力量,始终秉持“精研细作,创新突破”的理念,致力于为集团选冶企业发展提供最前沿、最精准的技术服务,推动集团选冶技术向更高质量发展。
在行业标准制定方面,选冶实验室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跻身行业前列。2024年度选冶实验室牵头负责的《金矿石矿物参数分析方法第1部分:组分分析》行业标准制定立项已获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实现了选冶实验室牵头制定行业标准的“零的突破”,此标准的制定也是工艺矿物学研究领域标准的“零的突破”。选冶实验室在工艺矿物学检测的行业标准制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据介绍,工艺矿物学研究是选冶流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对矿石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嵌布特征等进行深入分析,为后续的选矿工艺设计、冶金流程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选冶实验室积极引领该行业标准的制定与完善,汇聚了一批资深的矿物学专家和技术骨干,深入研究国内外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方法。该标准的制定,不仅在国内有效规范了行业生产流程,提升整体质量水平,还为国际同行提供了重要参考,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工艺矿物学检测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一标准的建立,引导着企业在矿石检测和分析环节更加科学、规范,有效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选冶工艺的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获得CNAS资质认可,更是选冶实验室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据悉,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是国际实验室认可机构,其认可代表着实验室具备了符合国际标准的管理和技术能力。选冶实验室为了获得这一认可,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上投入了大量心血。从人员管理、设备维护,到文件控制、质量监督等各个方面,都严格按照CNAS的要求进行梳理和完善。通过加强对检测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引进国际先进的检测设备,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采用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外部能力验证等方式,不断发现和改进实验室管理和检测工作中的问题。
华鲁集团布局改革创新
2月5日,华鲁集团党委召开会议,传达宣贯了全省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统筹安排复工复产、稳外贸、稳增长等重点工作,力争首季“开门红”、全年“满堂彩”。
华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樊军在会上表示,今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集团上下要对标会议关于改革创新工作的要求部署和国企深化改革重点任务,定目标、明举措、抓落实,确保改革取得实效。要扎实推进重点改革任务。按照会议要求部署,在完善内控体系、健全境外投资管理制度等方面着重用力,在市场化经营体制建设上持续发力,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要加快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在高层次人才引进、高等级平台建设、高规格项目合作、高附加值产品转化等方面全面发力,因地制宜布局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环保等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进入门槛的产品,不断提升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和含绿量,提升综合竞争力。要调整状态、收心聚神,力争实现首季“开门红”。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抢时间、抢进度、抢市场,快速推动复工复产,加快开发国际市场,不断提高运营质量,提升经济效益,力争一季度“开门红”。
记者了解到,华鲁集团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以来,集团研发投入76.8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0%,占营收比重保持4%以上,创新成效持续显现。2024年,集团新获药品批件59个、新获专利175项,11个产品、13个品规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均创出历史新高。化工板块50余项研发成果得到工业应用,医药板块33个新药品成功上市,销售收入超8亿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科技创新的加持下,集团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增长至50%以上,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