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政经 > 内容详情

住鲁全国人大代表刘晓静:建立人工智能竞争胜势 让汉字古籍“活起来”

2025-03-06 09:56:3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东宁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汉字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取之不尽的源泉。”本次参会,住鲁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刘晓静将建言献策的方向聚焦于汉字古籍保护。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建设。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档案等事业,加强智库建设。”刘晓静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为包括汉字古籍在内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遵循。

在刘晓静看来,在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推动各领域变革关键力量的当下,貌似语言艰涩、载体特殊的汉字古籍,迎来了赋能AI产业进阶、迭代发展的新需求。“总的来说,要想在AI领域把汉语的优势变换为胜势,需要突破表层语言特征,深入挖掘汉语文明基因中的底层认知逻辑,就必须在人才储备、技术创新与资源挖掘各环节大有作为。”

对此,刘晓静建议,高校和教育机构加强跨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培养一大批能够将汉语知识与AI技术深度融合的专业人才。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多主体协同育人”的模式,满足全社会对“AI+汉语(汉字古籍)”相关领域对人才的“多元化”“多层次”需求。并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AI驱动的人才培养与个性化教学模式,开发AI导师系统,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古籍知识智能培训模块,辅助设计校本课程。

“另一方面,希望能够加强古文教育并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开发AI互动学习平台,构建‘古籍元宇宙’虚拟空间,结合VR/AR技术,让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古籍修复、雕版印刷等传统技艺,深度参与传统文化传承。”刘晓静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此外,刘晓静还提出,要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引导各方挖掘利用汉字古籍资源优势,将中华文化的核心要素融入教育教学和AI创新,让汉字古籍在AI中“活起来”。“要在AI技术研发中融入中华语言和文化逻辑,实现机器智能从‘语法正确’到‘意境通达’的质变,走出一条独具特色且难以复制的创新发展之路。”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