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东宁
“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段内容,令住鲁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国瓷陶艺书画院院长王一君直呼“振奋”。
王一君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关键在人。“近年来,各地不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将非遗人才的培养纳入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重中之重,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构建新时代非遗传承人可持续发展体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难以满足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需求。”
“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已达63岁,40岁以下中青年传承人占比不足8%。这表明非遗传承人年龄结构严重老化,年轻传承人比例偏低,造成代际传承结构失衡。与此同时,非遗保护的市场参与度不足,76%非遗项目未形成稳定商业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短缺,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科技应用融合度偏低。”王一君举例说道。
对此,本次参会,王一君结合过去一年的调研,带来了构建新时代非遗传承人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建议。“建议实施‘非遗传承人梯队建设工程’,建立国家、省、市三级传承人名录动态管理机制,设置中青年传承人专项扶持计划。”王一君表示,要推动非遗传承与现代职业教育融合,支持职业院校设立非遗特色专业,探索“学历教育+师承培养”双轨制模式。
王一君提出,要加强非遗传承人梯队建设,修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增加传承绩效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传承人待遇分级保障制度,将代表性传承人纳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同时希望设立国家非遗传承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公益捐赠、设立信托等方式参与,建立传承人互助合作机制,促进传承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王一君还建议加大传承基地、传习所等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非遗+”融合发展计划,推动传统工艺振兴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战略协同发展。
“可以通过建设国家非遗数字云平台和非遗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非遗数字资产确权体系,完善传统工艺专利快速审查和维权援助机制。”王一君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