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政经 > 内容详情

山东省属企业共谱人才发展新篇章

2025-03-07 09:54:25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雨

 

近期,山东省属企业人才引进、职业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中泰证券不断加强高端人才引进,为公司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的提升注入了强劲动力。山东港口则发挥国企办学体制机制优势,为港航人才培养提供了高能级平台。山东海洋采用多元化方式引进海洋领域顶尖人才,通过整建制团队引进等方式,高效助力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这些举措不仅推动了企业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也为行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山东港口建设校内“无水港口”(资料图)

以创新驱动金融服务升级

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泰证券)全力打造与科技创新、业务转型相匹配的人才矩阵,公司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发展质效不断提升。

为了进一步释放“四链”融合发展的潜能,中泰证券不断加强高端人才引进,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投行条线,从头部券商“成建制”引进资深承揽承做人才110余名,打造了近900人的投行团队,其中保荐代表人近200人。聚焦“十强产业”壮大提升,发挥直接融资优势,累计为我省19家“专精特新”企业融资135亿元。研究条线,以提升行业研究能力和专业分析能力为目标,引进新财富排名前列的电子、汽车等行业知名研究团队,进一步拓宽研究覆盖面,为我省重点产业链“强链补链稳链”提供智力支持。金融科技条线,从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大厂引进高端科技人才40人,每年研发投入10亿元左右,信息技术投入营收占比进入行业前十,研发实力稳步提升,全力服务我省数字经济、数字金融战略。发挥博士后工作站引才作用,引进博士后科研人才9人,在绿色金融、量子科技、ESG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相关行业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在人才引进的基础上,中泰证券注重激励机制的创新,以激发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科技创新具有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必须要健全与之相匹配的激励机制,给予研发人员相对宽松的环境,加快新技术研发应用,打造有竞争力的科技产品,实现客群经营、业务拓展、智能风控、信息共享等方面高效协作。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中泰证券坚持市场化激励。建立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激励机制,对研发人员执行略领先于公司市场地位的单独薪酬体系,有效激发其承担项目的积极性。实施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对打造行业第一大量化私募交易平台XTP的研发团队核发专项奖励,引导研发人员围绕公司发展和客户需求开展高质量、原创性创新活动。

同时,完善中长期激励体系。针对关键核心人才尤其是金融科技人才实施核心员工专项激励,建立忠诚奖制度,推行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持续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发展、潜心研究的多层次福利保障体系,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中泰证券还注重精神激励,建立“荣耀中泰”荣誉体系,单设“创新奖”,鼓励自主创新,公司20余项创新成果被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委金融办、山东省国资委、济南市委金融办、证券期货业协会、沪深交易所等评为一等奖、二等奖或优秀奖,2项创新成果入选山东“好品金融”名单。

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根据新《职业教育法》规定,国家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作为省属企业,山东港口发挥国企办学体制机制优势和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政策优势,主办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以产教融合、企校合作为基本办学模式,政行企校协同联动,推动“四链”互融。

在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的同时,山东港口将职业教育纳入发展战略规划,为培养港航人才提供高能级平台。连续出台《山东省港口集团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支持文件,赋能港湾学院用好全港优质资源,为港航特色职业教育再添新动能。

山东港口致力于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市域产教联合体,深化产教融合,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据悉,山东港口深度融入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做实做强全国港口航运产教融合共同体和青岛古镇口海洋装备产教联合体。联合武汉理工大学牵头组建由高校、企业、智库协会等82家单位组成,覆盖18个省份的全国港口航运产教融合共同体。

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山东港口与高校、企业等合作,构建企校合作新模式,实现优势互补。记者了解到,山东港口打破企业和学校的边界壁垒,发挥规模聚集效应,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瞄准产业高端,共建智能航海和智慧港口等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创新港航特色虚拟仿真课程体系和实训项目。企校共同开发智慧港口集装箱轨道吊智能控制技术等典型生产实践项目17个,共建港航工匠教学实践中心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40个。建立“企校员工互通、专兼教师协同发展”的协调机构,制订《双师教师建设管理办法》,聘任港口企业先模人物、大国工匠为港湾学院客座教授、产业教授。共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45个,企校双向奔赴,服务港航高技能人才培养。

山东港口还以港口机电等优势专业群联合产业链头部企业,共建智慧港口产业学院等实体化运作产业学院15个。记者了解到,山东港口以产业学院建设为载体,构建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校内“无水港口”,将集装箱轮胎吊、门座式起重机等重型码头前沿设备引入校园。把课堂设在生产服务一线,让码头成为实习基地,作业现场成为教学课堂,生产机械成为操练设备,专业人才成为指导教师,实现了“学习工作化、实训实境化、学生职业化”。

秉承“山东港口在海外布局到哪,学院职业教育就输出到哪”的原则,以山东港口国际化战略引领港航特色职业教育走出去,探索开展“境内企校+境外企校”的产教融合境外办学新模式,共建海外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山东港口匈牙利海外仓、埃及亚历山大港、阿联酋哈利法港集装箱码头等项目,推进“班·墨学院”建设,港航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资格标准的输出能力持续提升。

多元化引才促海洋产业创新

为了高效助力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山东海洋采用多元化方式引进海洋领域顶尖人才。

通过整建制团队引进,山东海洋成功打造了世界一流的超大型液化气体运输船队。2013年,山东海洋组建太平洋气体船运营团队,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并实施股权激励措施,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超大型液化气体运输船队。目前,太平洋气体船年运力达500万吨,乙烷运力位居全球第一,连续11年保持较好盈利水平,年均净利润过亿元,实现“引进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充分彰显了高端核心人才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以才引才聚才,山东海洋成功吸引了更多顶尖海工人才,提升了海工专业团队的运营能力。记者了解到,2015年,山东海洋引进国际海洋工程领域高级专家,通过“以才引才”方式,又成功引进9名业内顶尖海工人才,实现“引进一个人才、聚集一个团队”,打造了具有较强运营能力的海工专业团队,拥有了成熟的海洋油气平台运营技术,获得了国际海洋油气服务产业的“入场券”,在中东区域打响了山东海洋油气钻井服务的品牌。

通过项目合作攻关,山东海洋与国内知名院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攻破了多项技术难题,实现优质斑石鲷品种的市场推广、红九棘鲈苗种的批量生产以及在北繁基地的高效养殖。同时,围绕小清河复航工程及港口建设、深远海设施渔业科技示范工程、渔业种质库的构建与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等,提供专业咨询和技术指导,为集团各产业领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高水平智力支撑。

为了推进“四链”融合发展,山东海洋不断完善科创机制,加大研发投入,取得了显著成果。围绕深远海养殖、绿色船舶与装备、内河智慧港口等技术难题,山东海洋加快技术研发进程,2024年集团合并研发投入1.48亿元,同比提高38.95%,研发投入实现连续6年增长。近年来,集团累计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0余项、授权专利1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等30多项奖项。“耕海1号”海洋牧场研发成果入选省属企业首届“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山东海洋还按照“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要素资源协同”的思路,参与共建发起“山东现代海洋高等教育共同体”,积极探索推动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建设等具体任务落地。牵头组建“山东现代海洋产才融合发展创新联盟”“现代航运与海洋装备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共建平台、项目攻关等方式,有效链接产业、高校(院所)等创新要素资源。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