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政经 > 内容详情

聚焦2025全国两会 | 聚焦山东团开放日 看看代表们说了什么?

2025-03-07 10:14:02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晓彤

 

开放中显底蕴与自信,交流中看愿景与担当。3月6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山东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继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报告和草案、预算报告和草案,并向中外媒体开放。

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香港大公文汇传媒、中阿卫视、巴西劳动者电视台等60多家中外媒体的120余名记者齐聚现场,聚焦山东经济社会发展。

会上,来自全省各地市的14位住鲁全国人大代表围绕深化改革、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海洋强省建设等主题回应各方关切。

推动山东打造医疗高平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一年的成就,科学规划了未来的发展蓝图,其中对我国健康事业的高度重视,让住鲁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史伟云倍感振奋。

医疗卫生发展乃国之大计、民之福祉。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史伟云感受着山东医疗事业近年来的深刻变革。他表示,当前,面对人口老龄化和青少年健康问题,现有的医疗水平难以满足“一老一少”的庞大患者人群,特别是对复杂疑难患者的就医需求。“这让许多患者不得不去外地求医。”“而医疗产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成长性强,建成医疗高峰,不仅能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还能吸引全国患者来鲁就医,带动医疗旅游、康复养老产业发展,推动生物医疗、医疗器械等行业的提升,同时也可以促进教育科技的发展,拉动全省经济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在此背景下,史伟云建议,国家相关部委加大对山东医疗事业的支持,力争短期内,建设2—3个国家级医疗临床研究中心,打造特色专科医院,例如打造眼科肿瘤专科医院等。

此外,史伟云还提到,需要加大对公立医疗医院的投入,加强对重点人才的培养,如培养出山东本土的临床医学的院士,更多的国家级杰出医师等人才,“中期目标是实行大病不出省,疑难危重的患者95%以上在省内解决。”“长期目标,是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学研究平台和产业集群,将山东建成高水平的医疗生物制药高端医疗器械大省,带动相关产业全面提升。”

作为一名住鲁全国人大代表,史伟云表示将以本次会议精神为指引,投身山东医疗高峰建设,“我坚信在省委、省政府以及在国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山东各地能打造高峰医疗,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为健康中国添砖加瓦。”

做好全产业链农业社会化服务

“我来自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富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从2008年开始流转土地,现已流转土地两千多亩,托管土地5万多亩,小麦玉米都实现了订单种植,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十佳农民。”多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富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德东一直坚持科学种粮,积极响应各级号召,因地制宜、推广水肥一体化等一系列高产技术,粮食产量和种植效益不断提高,2024年合作社多数地块达到了“吨半粮”标准。

据了解,作为山东的产粮大市,德州于2021年秋季在全国率先启动“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计划用5年时间打造全国第一个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每年两季粮食亩产合计达1500公斤以上。2024年,德州“吨半粮”核心区130万亩地块平均亩产1579.6公斤,5年创建目标3年完成。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一名从事新型农业经营服务的全国人大代表,魏德东表示,我们要着重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之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多贡献。

此外,魏德东还提到,他将做好全产业链农业社会化服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搭建更大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抱团发展,推动当地村民实现共同富裕。魏德东表示,做好研学教育,在孩子们接近大自然的同时,增强他们对新农业的认知,为乡村振兴事业培育后备人才发挥“头雁”引领作用,办好农民田间学校,培育更多90后、00后新农人,让这些新农人求知有导师,学习有知音,干事有人脉,聊天有知己,形成雁阵,共同为乡村振兴助力。

强化科技创新资金靶向投入

“政府工作报告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布局极具前瞻性,形成了资金链产业链,创新链的立体支撑,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作为来自医药行业的住鲁全国人大代表、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杜振新对此感触颇深。

“我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医药研发工作,我所在的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制药企业。公司成立于1970年,于2017年在上交所主板上市,连续多年位列中国医药企业百强榜。”杜振新说,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他亲身经历并见证了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深切感受到国家对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视,以及对医药产业创新支持的力度。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出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鼓励支持企业推进科技创新。杜振新介绍,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辰欣药业也一直秉承推陈出新诚实守信的企业理念,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每年提取销售收入的10%用于研发创新,已累计投入研发60多亿元。

会上,杜振新提到了两点建议,一是继续强化科技创新资金靶向投入,对承担国家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建设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而激发市场创新投入的新动能;二是建议加速完善膜法制备技术,注射用水国家标准尽快出台落地非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配给成套的技术指导和相应的监管流程,推动制药用水领域实现碳达峰。

培养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

作为民营企业产业工人的代表,住鲁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豪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电火花科研小组组长王钦峰对于事关企业发展的创新要素以及产业工人培养、技能提升等方面的内容格外关心。

“去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对产业工人的重视和关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大力促进产业工人全面发展,切实维护产业工人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激发产业工人主人翁意识,汇聚了强省建设的磅礴伟力。”王钦峰介绍,他所在的山东豪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国首批唯一一家非公企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全面试点单位,“公司倡导‘改善即是创新,人人皆可创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产改’以来,我们公司还持续完善创新机制,落地创新理念,改良创新土壤,建立从创新提案收集、评价、推广、实施到激励的闭环流程,形成一线员工提建议、专业团队论证实施的高效运行机制。”

王钦峰表示,去年11月,在全国总工会召开的学习贯彻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意见的工作会议上,他们公司提出的“共建、共享、合伙、合作”的理念,打造公司与员工携手成长共同体,积极探索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豪迈实践”,得到了与会各方的高度评价。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阔步迈进的关键时期。为此,我们不仅需要千千万万的工程师,还需要数倍的高素质产业工人。”发言中,王钦峰表示,要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的技术教育,为工业强国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他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积极研究出台支持技术教育的政策举措,鼓励引导企业积极探索技术教育的方式、方法,共同打造产业工人的成长成才,与时俱进的加油站,助力工业强国战略的加速实现。”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