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政经 > 内容详情

山东将移风易俗推向深入 探索殡葬这件“人生大事”

2025-03-29 10:18:31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娜

 

移风易俗入民心,文明新风扑面来。近年来,厚养薄葬、文明节俭、生态环保的殡葬新风尚在齐鲁大地日渐流行,各地推动移风易俗、深化殡葬改革的新经验、新举措、新探索层出不穷。从惠民殡葬到全民礼葬,从惧怕死亡到礼赞生命,我省不断探索殡葬这件“人生大事”,让“身后事”变为百姓安心事。

让生命回归自然

3月20日,在春分这个象征着新生与希望的节气里,一场公益集体生态安葬活动在烟台市回龙山功德园人文纪念园成功举行,首批逝者通过春分公益集体生态安葬行动,为生命画上了一个美丽而环保的句号。据悉,这是该市首次举办集体生态葬。

生态花坛葬将墓位巧妙地融入花坛之中,以鲜花陪伴逝者,增添了一份温馨与美好。记者了解到,纪念园内由整个白色花岗岩砌成的花坛葬区,届时将覆满花草树木,每位逝者的名字将镌刻在铜牌上,镶嵌在花岗岩上。当逝者骨灰安放在可降解骨灰坛中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骨灰将逐渐融入土壤,成为滋养花草的天然养分,让生命以另一种美丽的形式延续。

在济南市玉函山安息园,清明节前的集体花坛葬共祭仪式也于清明节前顺利举行。活动当天上午9:00,伴随着和缓、悠扬的音乐,在位于玉函山安息园正中的五寸亭前举行的花坛葬共祭仪式正式开始,现场庄严、肃穆。燃香敬奉,行祭酒礼,敬献鲜花,行礼默哀……与逝者做最后的挽别,让逝者与土地、鲜花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老伴儿在的时候说,把他的骨灰撒到大海就行,不要立坟了。可是我还是想让他‘入土为安’,我和女儿也能有个地方来看望他。”今年64岁的济南市民刘女士参加了这次花坛葬活动,把丈夫的骨灰葬在鲜花下,既完成了丈夫生态葬的心愿,也满足了自己希望他“叶落归根”的想法。活动最后,刘女士捧着生态安葬证书久久伫立,没有过多的眼泪,“回归大自然,这大概是最好的离开方式。”

在玉函山安息园花坛葬区域,种植着松树、玉兰树、海棠树,“每年清明节前,玉兰花就绽放了,到了5月份的时候,海棠花也开得十分美好,思念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再次绽放。”园区工作人员说。

记者梳理发现,济南市从2015年起开始推行花坛葬,从当时的记录来看,这一年花坛葬逝者仅27人,到2024年一年就有113人选择在玉函山举行花坛葬,算到今年,安葬人数是10年前的10倍还多。

融入绿色生态理念

在安葬模式上创新,作为全省“礼安齐鲁”丧俗改革试点县的广饶县积极打造省级生态安葬示范点,推广多样化生态安葬行为。在全县推行统一刻碑惠民举措,部分镇街推出免费试点,确保墓碑格式统一。制定新公墓使用、老公墓改造和墓地搬迁政策,促进生态安葬常态化、全覆盖。同时推行“深埋入葬+数字公墓”新型生态节葬方式,建立“数字公墓”便民服务阵地。线上,建立“数字公墓”电子地图,有效破解找坟难、合葬难、迁坟难等问题,搭建“云祠堂”,着力解决在外游子祭扫难题。线下,打造数字公墓示范点,有效解决乱烧纸、祭扫不便等问题。目前,全县有25个村采取“深埋入葬+数字公墓”安葬方式,安葬逝者2530名,创建云祠堂2500余个。

在济南市历下区西山子人文纪念园,绿色生态理念已深度融入公墓建设。历下区作为济南市面积最小、城市开发度最高的城区,可供殡葬用地微乎其微。因此,在确定西山子人文纪念园选址后,“绿色”“生态”成为园区建设关键词。“之所以叫人文纪念园,还是希望在推广绿色生态节地安葬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游憩、人文纪念和艺术感知相统一,满足辖区市民多层次、多样化、生态化丧葬服务需求。”园区项目负责人表示。据了解,园区整体规划建设墓位数54462座,分为节地葬36863座,生态葬17600座。截至目前,已完成区级公益性公墓政府定价,建设节地葬墓位5085座。作为济南首家纯绿色生态式公益性公墓,该园区已多次接待民政部、省民政厅等人员到场实地调研。

山东省民政厅副厅长于建波介绍,目前在全省培树了100个“逝有所葬、迁有所去”生态安葬试点项目,鼓励群众选择树葬、花坛葬等节地生态葬式葬法,推动形成了节地生态安葬新风尚。据统计,2019年以来,全省累计新建、改扩建公益性安葬(放)设施2338处,新增节地生态墓(格)位162.2万个。

小切口,惠民生

清明节前,日照五莲县的杨先生来到公墓进行祭扫,“不用自己准备纸钱和鲜花,公墓免费送”,杨先生表示,现在烧纸的少了,以献花的方式寄托思念,既文明环保又节约。据了解,近年来五莲县民政局每年购买1万枝鲜花,免费送给祭祀群众。从提倡“鲜花换纸钱”“压纸不烧纸”等绿色文明祭扫方式到免费提供祭扫鲜花,服务升级助力营造文明节俭、绿色环保的祭祀新风。

小切口,优服务,临沂沂水县就因“殡葬全免费”政策为代表的殡葬改革,形成了全国推广的沂水经验,也带动了惠民殡葬改革的深入。从制度破冰推动体系重构,在全国率先实行“殡葬全免费”政策,创新建立财政全额保障机制。在县级层面设立沂水县公墓管理中心,从实践经验中提炼形成了《沂水县文明殡葬规程》,系统明确了“逝、殡、葬、祭”各个环节的具体规范;各村居重新组建红白理事会,以乡镇为单位每季度对红白理事会成员进行一次全员培训,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一起抓的工作格局,让群众不花钱就能办好“身后事”。到目前,全县已有7万多户逝者家庭享受到“殡葬全免费”政策,累计节约社会殡葬支出15亿多元,为政府节省土地1400多亩、木材5万多平方米。沂水经验被评为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优秀案例。

近年来,惠民殡葬改革蔚然成风。在惠民群体上,由过去的城乡困难群众逐步扩大到当地户籍人口或常住人口;在惠民项目上,由遗体接运、存放、火化、骨灰寄存等4项服务内容逐渐向殡、葬、祭等全过程的基本殡葬服务项目拓展;在惠民形式上,从过去的救助保障形式逐步向普惠型殡葬服务保障形式过渡。据了解,山东把惠民殡葬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保障范围,在全国率先面向辖区所有城乡居民实行遗体接运、存放、火化、骨灰寄存四项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减免,减轻了群众丧葬负担,促进了殡葬公共服务均等化。

移风易俗久久为功

殡葬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山东各地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完善体制机制、强化监督考核等措施,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烟台龙口市通过出台《龙口市丧事简办补助办法》,对丧事简办的标准进行细化量化,对达到简办标准者进行补助。同时,通过百姓宣讲志愿服务队,录制宣传素材百余条,通过村里大喇叭等对丧事简办等进行广泛宣传,让群众记得住、能理解、愿参与。截至目前,龙口市已累计丧事简办奖补15505例,海葬69例,奖补资金1554万余元,“生前尽孝厚养,身后文明薄葬”的文明节俭丧葬新风逐步形成。作为山东省美德信用建设试点市,龙口市还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融”的特性,通过信用赋能、活动结合、积分激励,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移风易俗工作。

青岛莱西市进一步简化丧事程序,群众去世后,倡导举行“追思会”新风尚。摒弃披麻戴孝、焚烧纸扎等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丧葬陋俗,用黑纱、白花代替披麻戴孝,用鞠躬代替磕头,用鲜花、花圈代替烧纸,逐步在全市形成“厚养礼葬”新风尚。红白理事会成员协助逝者家属将骨灰送到统一规划公墓区。同时,以新村为单位建设“红白理事会服务大厅”,大厅建设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利用“助老大食堂”等公共服务场所结合进行提升改造,以用于开展“红白事”集体就餐,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风俗习惯,对礼金、酒席规模等提出倡导性标准。大厅内需新村红白理事会成员名单、职责等进行公示,将红白理事会章程纳入村规民约。

记者从山东省民政厅了解到,目前全省建成5.4万个农村红白理事会,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2024年,全省各级开展红白理事会培训班2.2万场次,有效提升骨干成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未来,山东将继续深入推进殡葬改革,让绿色殡葬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生动实践,为建设美丽山东、文明山东贡献力量。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