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舒
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技术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正加速向“未来导向”转型。从2024年山东公布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名单,到近日山东省量子未来技术学院落地济南,标志着驻鲁高校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引领区域产业升级方面深入推进、不断突破的多元新路径。
量子未来技术学院亮相
近日,山东省量子未来技术学院揭牌仪式在济南大学举行。学院的成立标志着山东省在量子科技教育领域的突破,为推动我省量子技术跨越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记者了解到,山东省量子未来技术学院采用“校校协同、校地联动、校企融合”的创新机制,深度整合科技链、产业链、人才链等优势资源。
我国对未来技术学院的建设酝酿已久。2018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文件,“在科研实力强、学科综合优势明显的高校,面向未来发展趋势建立未来技术学院”。在此之前,中国科学院大学已成立了国内首个未来技术学院。
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决定在高等学校培育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文件提出,通过四年左右时间,在专业学科综合、整体实力强的部分高校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探索专业学科实质性复合交叉合作规律,探索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
2021年5月,教育部确定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2所高校入选。
围绕国家重点部署的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六大未来产业,面向集成电路、高端医疗装备、未来工业智能等方向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锻长板、补短板、造新板;面向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能源、量子科技、深空等领域30余个未来技术方向,破壁突围,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
2024年,教育部召开了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工作推进会。会上透露,3年来,各个未来技术学院和50多家科研院所、100多家龙头企业加强合作,构建了大师引领、多学科交叉融合、高强度稳定支持、长周期评价的育人新机制,在若干未来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今后,教育部将在智能制造、深海深地、脑机交互等领域优化未来技术学院布局。这或许可以成为驻青高校重点发力的方向。
布局海洋、能源前沿技术
教育部首批认定未来技术学院之后,各地教育厅也在积极推动未来技术学院建设。2024年3月份,山东省教育厅等5部门确定了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名单,包括中国海洋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能源未来技术学院、山东科技大学测绘与空间信息未来技术学院等9个未来技术学院。山东高校的未来技术学院具有明显地域特色,重点围绕山东省“十强”优势产业、11条标志性产业链和前沿技术发展布局,涉及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测绘、能源勘探等领域。
其中,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能源、山东科技大学等探索以海洋、能源前沿技术为驱动的面向未来智能时空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海洋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依托海洋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海洋技术等国家级一流专业,针对国家海洋领域未来发展目标和海洋强国建设的重大需求,聚焦未来前瞻性技术,综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技术前沿交叉的优势学科、汇集优秀师资力量,打造复合交叉的、具备世界级影响力的高水平科研和人才培养平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能源未来技术学院依托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和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发挥深层油气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端科研平台优势,聚焦能源勘探、能源开发两个未来技术方向,培养具备卓越创新想象力、跨界融合力、前瞻判断力、人文涵养力、全球胜任力的未来科技创造及领军人才。
山东科技大学测绘与空间信息未来技术学院探索以海洋前沿技术为驱动的、面向未来智能时空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研发-应用-管理”融合一体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同时推动大师领航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把控科技前沿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聚焦“四新”学科建设
山东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是与山东能源集团合作共建的新工科创新示范学院,聚焦未来能源和智慧工程两大未来技术领域,采用“一方向一方案,一学生一方案”的本硕贯通式、定制化培养模式,构建“学院师资-产业师资-交叉师资-海外师资”相结合的顶尖师资队伍,协同校内外教育力量探索未来技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着力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打造能够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和有效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科研高地。
青岛大学机器人智能交互未来技术学院依托青岛大学自动化学院、机器人智能交互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青岛大学未来研究院等校直属教学科研机构设立,联合海尔生物、科大讯飞(苏州)等相关产业领域企业共同建设。学院以发达国家院士、国家级人才为引领,针对我国机器人行业需要同时应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的“卡脖子”困境,重点围绕多模态交互信息融合和意图预测、机器人交互自主学习和行为表达、智能交互新模式设计与新装备研发、智能交互系统平台设计与多场景验证等研究方向,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产学研合作等工作,打造机器人智能交互领域人才培养摇篮和产业化先锋。
山东农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齐鲁学堂)瞄准农业科学新兴前沿和交叉学科,面向未来农业技术,充分发挥学校在农业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农业机械及自动化科学的多学科交叉和高水平平台资源优势和特色而建设的交叉卓越型人才培养高地和特区。学院实施“本研一体化”培养,实行导师制、学分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模式,强化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国际化教育的有机结合,成为引领“新农科”地方农业高校交叉融合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
山东理工大学的未来技术学院依托农业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3个优势特色学科,面向高端装备、现代高效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未来技术领域,突破传统工程科学人才培养框架,着力实施“教、学、管”三大改革,建立跨院系产教融合、“双师型”授课团队,探索构建以多样性、前沿性、模块化为特征的跨界融合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新模式,力争打造引领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科研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