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颂博 王琳
科技是改变残疾人生活、助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5月13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推进助残领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残疾人事业发展情况。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为助力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我省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科技助残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是国家部署科技助残工作以来,全国范围内出台的首个省级科技助残专项文件。
“我省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把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力完善政策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推动全省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邹斌芳介绍,2024年,全省康复救助残疾儿童超过5万名,帮扶困难重度残疾人33万名,城乡残疾人新增就业3.74万人,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科技助残以残疾人需求为牵引,通过推动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够帮助残疾人克服身体障碍,改善身体功能,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措施》突出应用导向,根据人口基数大(残疾人总量居全国前列)、助残服务需求旺盛、工业规模大、制造业基础雄厚等省情现状,聚焦特色优势,以残疾人、失能老年人等重大应用需求为牵引,加快推动助残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抢占发展先机。同时,深刻剖析全省助残领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短板弱项,突出科技型企业和高水平研究型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体地位,将深化助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理念贯穿始终,力争实现新的突破。以国家政策为指引,建立需求牵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场景应用的全链条协同机制,打造闭环式科技助残工作体系。通过贯通创新要素配置,大力培育助残领域新质生产力,实现科技与残疾人工作融合,为提升残疾人福祉注入新动能。
据了解,《措施》是国家部署科技助残工作以来,全国范围内出台的首个省级科技助残专项文件。《措施》紧密结合山东实际,注重与国家部署递进承接,共分五部分,有15条具体举措,42项任务。
《措施》明确,做好助残科技需求征集,建立助残科技需求征集工作重点联系点,搭建助残科技需求智能征集平台,分类别征集残疾人对助残产品的需求、残疾人工作领域的助残科技需求。建设助残科技攻关需求项目库,面向社会定期发布并征集技术解决方案。
科技研发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在推动助残科技研发创新方面,《措施》提出,布局建设助残领域实验室、研究基地、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积极推动助残科技创新主体培育,组建科技助残产业联盟。加强助残领域技术标准、服务规范建设,为产品开发设计提供标准指引。实施重点助残科技专项攻关,组织开展科技助残创新创意大赛。
邹斌芳介绍,聚焦加速助残科技成果转化,《措施》提出,加强助残科技成果信息收集与发布,促进信息共享。积极为助残科技成果提供挂牌、路演对接等服务,促进供需对接。建设康复辅助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搭建助残科技应用场景,促进产品转化上市。指导基础较好地区建设科技助残示范产业园区,打造助残科技产业创新高地。
此外,为促进助残科技应用推广,《措施》还提到,完善助残科技成果应用推广机制,加快创新产品和技术普及。推动助残科技产品入驻网上商城“助残馆”,推出线下体验场馆,提升推广销售和采购效能。推动效果显著、安全性好、普惠性强、残疾人认可的创新型产品和技术纳入政府购买助残服务各类补贴目录,促进形成规模化应用。
据悉,省政府残工委办公室将每年研究制定一批科技助残事项清单,统筹组织协调科技助残工作。完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和政策协同支持机制,加大资金支持和人才支持力度,形成科技助残合力,确保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聚焦】
科技助残,让残疾人由“被动辅助”转为“主动掌控”
对残疾人而言,科技并不是冰冷的机器和算法,它承载着残疾人独立自主生活的希望。在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各类助残技术、助残产品不断涌现。这些创新技术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更让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地融入社会,享受生活的美好。
“科技正在或即将改变残疾人的生活,让看不见的人看见,让听不见的人听见,让站不起来的人站起来。”在5月13日的发布会上,省残联副理事长沈晓勇说。
在助行与自主生活方面,通过科技助残,残疾人由以前的“被动辅助”转为“主动掌控”。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副校(院)长杨美红介绍,齐鲁工业大学利用校(院)新一代信息技术学科领域的科研平台与人才优势,通过医、工结合的方式,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在下肢运动技能恢复领域,研发了外骨骼机器人,开发了轻量化、可穿戴的下肢智能康复辅助装置及配套APP,可以实时采集与分析运动与生理参数,帮助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残疾人朋友,实现运动的评估和训练两大功能,目前正在三甲医院临床测试。在居家场景中,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环境控制系统等,可实现语音控制家电、自动识别障碍物等功能,让残疾人通过手势或语音指令完成开灯、做饭等日常操作,生活的自主性将得到大大提升。
在感知与交流障碍方面,通过科技助残,让残疾人由以前的“信息隔绝”转为“无障碍连接”。针对视障、听障群体,智能导盲设备使视力残疾人独立出行效率有效提升;智能辅听装置帮助听力残疾人在嘈杂环境中清晰捕捉语音,并搭配实时字幕生成系统,实现面对面交流无障碍。此外,山东的相关科技企业正在攻关主动式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系统,可帮助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等重度肢体残疾人通过脑电信号操控电脑、发送信息,实现“脑机交互”。
同时,沈晓勇还介绍,科技助残不仅改善生活细节,更降低了教育、就业等领域参与门槛。在职业技能培训中,针对不同残疾类型开发虚拟仿真课程,肢体残疾人可通过力反馈设备模拟工业机器人操作,视力残疾人可通过声音建模学习客服话术;在辅助就业中,通过“无障碍招聘系统”“云就业招聘会”,支持语音简历录入、远程AI面试等功能,提升残疾人就业成功率。
“我们期待助残科技成果能够更快、更好地赋能残疾人,为残疾人跨越鸿沟、超越障碍、摆脱困境带来新的希望,为实现‘平等、融合、共享’提供更多机会和可能。”沈晓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