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称“研培计划”)是《国家“十三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任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称“非遗”)保护事业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
今年,研培计划实施已有十年,形成宝贵经验成效,也为我国非遗传承开辟新路径。在这十年中,山东省积极推进研培计划落地,形成了较为明确的教学体系、工作规范和管理方式,有效调动了院校参与非遗保护工作,推动研培计划在振兴传统工艺、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不断发挥积极作用。
研培班开展品牌设计相关课程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牛玉叶是玉氏鸿叶旗袍制作技艺、泰山刺绣两个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章丘葫芦雕刻代表性传承人马友谊
十年研培探索一条非遗保护路径
研培计划是针对非遗传承人群开展的教育活动,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群的研修、研习、培训,帮助非遗传承人群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进而提升非遗保护传承能力和水平。自2015年4月起,原文化部陆续启动并完成了研修、研习、普及培训试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接到委托的23所高校和1家设计企业举办了35期普及培训班和研修班,启动了7个研习项目,为后续工作开展探索出可靠路径。
2015年11月,原文化部联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通知》,正式在全国范围实施研培计划,由此,也开启了研培计划积极谋划、不断探索的前进步伐。
2021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为研培计划有序落实提供保障,提高研培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性、针对性和有效性。2024—2025年度,130所院校参与到研培计划之中,其中不乏已设立非遗保护相关学科专业和非遗研究相关方向的院校。与此同时,针对传承人的培养方向也在不断探索,从技艺提升到跨项目融合,从提升文艺素养到激发文化创意,从促进文旅融合到助力乡村振兴……研培计划在提升非遗保护能力、振兴传统工艺、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研培计划旨在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高校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通过组织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技艺和技术、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帮助非遗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增强文化自信,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同时,这种研培方式也丰富参与院校的学术和科研积累,完善相关学科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
研培计划落实中诞生齐鲁样板
研培计划走过十年历程,涌现出一批批鲜活生动的传承实践案例,积累下弥足珍贵的研培经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5年成为研培计划试点院校,是研培计划首批参与院校之一。在过去的十年中,学院开展21期研培,共培训千余人次,成为山东积极开展研培计划工作的实践样本。
牛玉叶是玉氏鸿叶旗袍制作技艺、泰山刺绣两个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她开始从事旗袍制作和刺绣的相关工作。2019年,牛玉叶参与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举办的织绣技艺培训班,并担任班长。“这次研培我觉得收获非常大,为今后的创作和非遗的传承提供更广阔的思路。”牛玉叶表示。研培结束不久,在任课老师及相关领导支持下,她发起并成立山东非遗鲁绣联盟(以下简称“鲁绣联盟”),邀请来自全省各地的同班学员参与其中,形成发展合力,共同推动织绣相关非遗项目共同进步。“鲁绣联盟致力于推广传承发扬鲁绣文化及技艺,也成了研发鲁绣衍生品的有效平台,目前共开发2000余款文创产品。”牛玉叶介绍。
研培学习让牛玉叶认识到,要集合更多力量推广传统服饰及鲁绣,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同年,她成立新泰市玉氏鸿叶服装职业培训学校,累计培训人员达1.5万人,为传统服饰及鲁绣传承弘扬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传统服饰及鲁绣相关非遗项目的发展,为更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在依托玉氏鸿叶旗袍制作技艺建立的非遗工坊中,“技能培训+订单加工+产品回收”的居家就业模式让许多从业者走出一条致富路。
十年研培中的制度创新
经过十年发展,研培计划形成较明确的教学体系、工作规范和管理方式,为非遗保护工作引入院校这一重要资源。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探索出建立回访制度以及工作站的经验。“在学员集中学习结束后,我们会在相应时间开展回访调研,一方面了解学员参加培训后的非遗传承现状,另一方面也对研培工作成果进行考察。在实地调研考察中,我们进一步了解传承人在活态传承、创新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及需求,完善培训计划并总结培训经验,提高研培质量。对于传承实践效果较好的项目及传承人,我们成立工作站,定期举办课程培训,向周边更多人提供学习机会。”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培训部主任、副教授路鹏表示。
2024年,笔墨纸砚非遗品牌智造研修班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举办,提供民艺学、书画篆刻、文化产业管理、艺术品鉴定投资等多个方向课程。文房用品中的砚通常涉及多项技艺,比如雕刻、烧制、锻打等。章丘葫芦雕刻代表性传承人马友谊,以及王氏传统铁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建参与了此次研培班。
对马友谊来说,参与研培学习,让他明白要有意识地开展非遗品牌运营,并在创意呈现、文创产品开发方向有了更多期待。在工艺美术史、书画篆刻等课程的学习中,马友谊对此前雕刻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常见的雕刻纹样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此前雕刻的不同字体背后也有大学问。”马友谊表示。近几年,葫芦雕刻产品的受众呈现年轻化趋势,许多00后也成为相关文创产品的消费者。马友谊更加注重产品的创新。
路鹏在举办研培班过程中发现,王氏传统铁艺的产品非常优秀,但在品牌设计方面有极大提升空间。于是,路鹏便为这个非遗项目的产品重新设计了视觉标识及产品包装。并在随后开展的回访中,对包装进行进一步改进。“专业老师设计的作品在视觉上和呈现效果上优势特别明显。老师们不仅教授知识,还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非常感谢他们。”王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