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柯
为城市搭建“生命线”安全工程,桥梁、管廊等地下血管有了“数字脉搏”;给数字家庭植入智能基因,日常用火用电配置安全“哨兵”……8月1日上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解读《山东省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韧性城市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从会上获悉,《实施意见》 探索建立从市政基础设施到智能建造、从智慧住区到家庭终端的多层级布局、全链条提升方案,切实提高安全韧性水平,增强城市应对各类风险的“免疫力”和“复原力”。
何为韧性城市
设定两个阶段性目标
“什么是韧性城市?通俗地讲,就是在灾害风险面前具备承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城市。”发布会上,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任海涛表示,刚刚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省制定了《实施意见》,于近日印发实施。
《实施意见》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坚持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结合我省实际,科学设定了2027年和2030年两个阶段性目标。
到2027年,建立较为完善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机制,搭建全省统一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丰富智慧应用场景,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全省乃至全国蹚出路子、提供示范。
到2030年,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取得全面突破,各设区的市主城区新型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覆盖,县(市、区)重点领域城市韧性显著增强,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让人民群众共享“韧性城市”带来的安心与便利。
让城市基础设施
会“呼吸”能“呼救”
任海涛介绍,《实施意见》从设施韧性、空间韧性、管理韧性3个维度,明确了12项重点任务,形成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韧性城市建设体系。
智能建造是打造韧性城市的重要保障,在筑牢“设施韧性”根基方面,《实施意见》提出坚持体检先行,完善相关指标和标准体系,深入开展房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全面掌握城市基础设施和老旧房屋的底数和现状,找准病灶、对症施治。
在此基础上,加快推动“两大工程”建设。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在地下管网、桥梁、隧道、综合管廊、窨井等城市“血管”和“关节”部位,加装物联智能感知设备,实现实时监测、动态预警、精准溯源、协同处置。
加快房屋建筑全生命周期安全监管工程,加快智慧工地建设,在建筑施工中,加强对人员、机器、原料、方法、环境的全要素、全覆盖管理,利用卫星遥感、物联网等手段,实时感知建筑结构运行状态,实现对房屋位移、沉降、倾斜、裂缝等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测。
此外,《实施意见》还提出,要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培育智能建造产业集群,为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任海涛表示,要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今年年底前,各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基本覆盖重点业务领域,逐步提升城市风险感知、隐患治理和应急处突能力,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转变。
推动新建全装修住宅
设置智能产品
任海涛表示,《实施意见》还提出要优化“空间韧性”布局,打造宜居智慧家园,围绕市民出行、日常起居等生活需求,着力打造、优化4类应用场景。
优化道路出行场景,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加快建设、改造智能化停车设施和绿色配送体系,推动无人驾驶全场景、多领域破局成势。
优化市政公共空间场景,建设三维可视的地下管网“一张图”,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强化燃气泄漏等智能化监控,着力提升市政设施智慧化运维水平。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刘明伟介绍,今年以来,全省共有114个城市地下管网管廊项目获得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82.08亿元。
优化智慧住区场景,聚焦“一老一小”,推进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开展智慧便民设施进社区活动,大力发展智慧物业,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建立健全数字赋能、多方参与的住区安全治理体系。省大数据局副局长禹金涛介绍,截至今年上半年,省级累计对下转移支付智慧社区建设奖补资金超1亿元,全省建成智慧社区超过4000个,打造标杆型智慧社区57个。
优化数字家庭场景,将数字家庭纳入“好房子”建设内容,新建全装修住宅应设置居民用电、用火、用气、用水安全和环境健康监测等基本智能产品,同步配建光纤到户和移动通讯基础设施。鼓励既有住宅参照新建住宅设置智能产品,对传统家居产品进行电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对个人消费者购置智能家居产品予以补贴,培育提供智能化家居一站式、标准化产品和服务的装饰装修企业。
【聚焦】
济南建成全省首个城市级CIM平台
任海涛表示,在提升“管理韧性”效能方面,《实施意见》提出要坚持数字赋能,聚焦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两大平台”建设。
搭建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加快“数字住建”建设步伐,整合地理信息、建筑物模型、基础设施数据等多源信息,形成覆盖城乡三维空间的“数字沙盘”。深化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设计、施工、运维等全过程应用,到2030年底,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在施工图审查、竣工交付阶段提交符合数据精度的BIM模型。
“济南建成全省首个城市级CIM平台,实现1654平方公里的全域实景三维建模。”济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亓伟介绍,自2020年10月入选了住建部首批新城建试点城市,济南市一手抓平台体系建设,一手抓“新城建”产业培育,有效助推城市建设管理的数字化、智慧化转型,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数字底座和产业支撑,让城市在应对极端天气、公共卫生事件等风险时更具预判力和响应力。
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加强网格化管理和跨部门信息共享,推进省市县三级贯通,实现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协同联动。
另外,《实施意见》还明确了“整合共享信息系统、强化网络和数据安全”等工作措施,确保各类系统、平台融合集约建设、安全稳定运行,全面提高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风险防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