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舒
从齐鲁乡音到天山南麓,从革命老区到草原沙地,这个夏天,山东高校的学子们走出课堂,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热忱书写青春答卷——他们让历史不再是玻璃柜中的标本,让沟通不再被方言阻隔,让科学梦想照亮偏远课堂,让生态修复的故事长成草原上连绵的青波……这是一次跨越山河的奔赴,也是一堂写在人间深处的“大课”。青春与实践交织的故事正在证明:最滚烫的学问,永远生长在大地之中;最深刻的成长,始终绽放在奉献之时。
点亮乡村童声星火
为深入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政策,齐鲁师范学院“说什么都队”社会实践队带着对语言传承的热忱前往章丘三德范村,以语言为纽带,通过“线上调研+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社区中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普通话推广行动,让古村韵味在顺畅沟通中更悠长。
为精准掌握村民对普通话的认知及掌握情况,团队成员采用“线上问卷广覆盖+线下走访深聚焦”相结合的方式对当地的普通话使用情况进行了解。志愿者们走进当地超市、广场、社区等日常人员密集的场所,邀请章丘居民填写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受访者对自身普通话能力的自我评估、在工作生活各类场景中普通话的实际使用频率以及对推广普通话行动的建议等方面,通过定量与定性并重的方式,为推广普通话工作找准方向、精准发力。
作为国家级传统村落,三德范村邻里来自不同地域,随着社区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不同方言背景的村民在日常交往中常因表达差异产生误解,推广普通话成为增进邻里默契、夯实社区和谐根基的迫切需求。为增进邻里沟通、营造和谐社区氛围,团队成员结合问卷掌握的村民普通话使用情况与困难,前往三德范村现场示范标准发音,解答学习疑问,尤其关注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进行一对一辅导。为老人放慢语速、配合手势演示日常用语,为务工人员整理行业高频词汇手册并模拟交易场景对话,切实帮助不同群体突破学习障碍。
为助力儿童掌握通用语言,提升交流表达能力,团队成员前往三德范村,为村中儿童策划并开展“童声传正韵,笑语润心田”主题活动。活动以“声韵相承列字行”“朗吟规训习嘉言”“字正音谐辨字词”等互动游戏为载体展开。游戏过程中发现,孩子们拼音及诗词背诵较为熟练、读音基本准确,但个别拼音字母存在发音混淆问题,团队成员当即逐音纠正。孩子们在趣味比拼中丰富词汇量、规范发音,本次活动为其搭建了展示平台,大同学主动协助小同学,以轻松趣味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营造出讲普通话的浓厚氛围,在互动中自然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跨越5179公里的距离
暑假期间,山东艺术学院“亮音”语言艺术志愿服务队一行10人赴新疆喀什地区英吉沙县实验中学开展“鲁喀专项”志愿支教活动,全程历时20天,往返总里程达10467公里。期间,志愿服务队师生积极发挥专业优势,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宣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红色教育思政课、语文学科课程等活动。
团队立足专业优势,紧扣学生需求,深耕教材、精研教法,精心打造语文核心素养课程体系。课程以培养归纳、分析、审慎及辩证等关键思维能力为导向,设置信息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精析、古诗文鉴赏、语言文字运用及写作思维方法论等模块,助力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与思维框架。
带队老师郝荣华为学生们呈现了一堂探秘解码的生命科学概论课程,从揭示生物分类的演化谱系,到解码植物基因的精妙设计; 从探索动物克隆的技术前沿,到展望微生物发酵的应用图景。在生动翔实的讲解中,科学的种子悄然播撒,求知的热忱油然而生,也为学生们打开了探索生命奥秘的智慧之门。
团队还精心打造“致敬光辉历程重温峥嵘岁月”国防教育课堂。课程以“三重温一结合”为主线:重温人民军队的峥嵘岁月,通过《建军大业》经典片段再现建军伟业;重温戍边英雄的赤胆忠心,讲述新疆大地上的守疆故事;重温强军兴军的时代召唤,引导学生感悟“强国必先强军”的深刻内涵。课堂在《歌唱祖国》的激昂合唱中达到高潮,让红色基因与报国志向在青春血脉中澎湃激荡。
支教终章,团队以“相聚道别”为主题,精心筹备了一场温情送别会。师生携手共绘“鲁喀同心情跨万里”主题板报,黑板上绘出的一道彩虹仿佛从泰山云海牵出的绸带,轻轻搭在了天山雪顶,紧系鲁喀两地人民的心。黑板中央的“5179”数字,是济南到喀什的物理距离,被周围翻涌的海浪、绽放的繁花轻轻环住,仿佛在说:距离从不是阻碍,爱自能跨越万水千山。数字丈量的是铁轨的长度,却隔不断鲁喀两地心的温度。团队成员还在“跨越5179公里”的明信片上写下山东艺术学院长清校区的地址和祝福,期待一封封来自英吉沙的回信。
走出校园阅山海
最好的成长在“田野”,最真的学问在“大地”。假期期间,山东大学的青年学子用行动的笔触诠释着“山大颜色”的丰富内涵。
甘肃南梁革命纪念馆前,校旗触及掌心的刹那,历史学院与考古学院“革命文物寻访与传承保护”实践调研团队长张昱晨望着塬上翻涌的红旗,领悟了“根”的分量——脚下的每粒黄土里,都嵌着红军七百里行军的辙印。队员们循着“脉”搏,将布满弹孔的行军路线图,一笔笔描进心里;举着录音笔,捕捉老兵颤抖的声线,让“保护”从文件上的术语,变成指尖可触的温度。“当我们把军功章拓进数字档案,当未来的孩子能‘摸’到粮道车辙,历史就不再是玻璃柜里的标本,而是永远奔涌的活水。”
在齐鲁医院的走廊里,公共卫生学院“破障寻光,‘卫’你健康”视障群体就医实践调研队的队员们搀扶着视障患者慢慢前行。从挂号窗口到诊室门口,就诊流程被拆成一句句耐心的叮嘱:“前面三步是台阶,咱们慢慢走”“医生会先问您的症状,别着急”。这份温暖在趵突泉社区生根发芽。触摸盲文书凸起的点阵、播放导盲犬引导视频、教孩子们用手语比出“你好”“谢谢”……当小小的手掌跟着队员比划起沟通的手势,几个动作,将“尊重”二字轻轻种进了稚嫩的心田。
教室后排的小男孩总爱扯着小树林支教调研团“川行天下”支教队队员的衣角问:“核反应堆真的像星星一样亮吗?”屏幕上的核裂变示意图刚亮起,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就踮着脚尖怯生生追问:“火箭能载着村里的玉米上太空吗?”队员们捡起粉笔,用通俗的比喻耐心解释原理,引得孩子们眼睛瞪得溜圆。下课铃声响起,就连那个总低头的男孩也默默把“科学”两个字抄在本上,旁边还画着歪扭的星星。
“敕勒川,阴山下……”北朝民歌里的壮阔,在骑行靴下铺展成实景。山大车协“瀚海青波”实践队的高在濠踩着草茎,望着眼前蔓延的绿毯,读懂了“天似穹庐”的感慨。当地居民介绍,“这里曾是呼和浩特沙尘天的‘源头’。后来大青山前坡搞生态修复,禁牧、播草、固沙,才见着远山慢慢绿了,草场密得能藏住牛羊。”生态从不是空谈,是牧民摩托车后座的草种,是游客手机里的草原定位。暮色染黄草原时,队员们在大青山前坡合影,镜头里,曾经的沙源地正上演“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活剧。当车轮碾过的是草茎而非黄沙,当牧民笑纹里盛着蓝天,才懂“绿水青山”四个字,是千万双手一捧捧栽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