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吴绍博
日前,“山海慧聚 智引未来”2025烟台海内外博士(后)交流对接活动(海外留学人才专场)顺利举行。来自海内外诸多知名高校的50余位留学博士(后)齐聚港城,2天时间里,他们先后走访科技园区、头部企业、驻烟高校,深入了解烟台创新创业环境、产业发展概况,推介高新技术成果和创业意向。
如今的烟台正以“筑台招俊彦,挥鞭启新程”的魄力,全面开启人才集聚高地建设新篇章。从政策迭代升级到平台创新突破,从产业生态优化到服务精准触达,烟台正以系统化改革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烟台,这座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城市,当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成就人才。”烟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姜瑞表示。
今年,烟台市东方航天港集团海上火箭发射及回收技术攻坚团队荣获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75人的团队中,35周岁以下青年占比80%。团队成功自主研制世界首艘海上火箭发射回收工程船及海上发射回收保障装备,主导建设我国首个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港,突破海上发射回收支持装备性能优化、冲击防护、动基瞄准等2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首个、全球唯一在营的海上发射支持保障系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成功实施我国首次海上试验发射、首次海上热发射等海上航天任务,为海洋强国和航天强国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近年来,烟台市通过举办高水平赛事,为博士后人才搭建了展示才华的舞台。2023年,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烟台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357名参赛选手带来了近1500个创新创业项目。烟台本土项目表现亮眼,斩获4金5银9铜的佳绩,61个人才项目签约落户,意向合作资金达5.9亿元。
2024年中国·山东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决赛(烟台赛区)在黄渤海新区举办,聚焦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农业与食品两大领域。通过“揭榜领题”模式,烟台市推动企业与博士后团队精准对接,最终促成16个项目落地,落地项目金额3800余万元。这些赛事不仅为烟台引进了高端人才和项目,更推动了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烟台产业升级注入了新动能。
2017年中国·烟台海内外精英创业大赛的一等奖得主烟台魔技纳米科技有限公司的案例也颇具代表性。该公司研发的三维激光直写光刻设备,能以70纳米精度加工生物医用微针,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还解决了传统医学注射的疼痛问题。2017年,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史强博士带着“三维微纳制造技术”回到祖国家乡,站上了海内外精英创业大赛的舞台。当时全球仅德国掌握该技术,国内几乎空白。
大赛通过荣誉激励、政策对接等,激发科创热情,成为聚才平台。此后,魔技纳米入选开发区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又陆续入选烟台市“双百计划”人才,承担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等项目。
真金白银政策支撑
烟台市是山东省较早开展博士后工作的城市之一。自1998年东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全市首个博士后工作站设站企业以来,经过27年的深耕,烟台已形成覆盖九大重点产业的博士后工作网络。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9处、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0处,累计招收博士后404人,在站227人。这些数字的背后,是烟台市对博士后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
在政策支持方面,烟台市构建了覆盖博士后工作全链条的扶持体系。从设站资助到科研支持,从生活保障到留烟奖励,每一项政策都精准回应了博士后人才的实际需求。例如,对新设立的符合条件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站分站),由市级财政分别给予40万元、20万元建站资助;在国家和省、市评估考核中确定为优秀博士后站(基地)的,由市级财政给予20万元奖励。博士后站(基地)每招收1名博士后,由同级财政给予设站单位5万元科研资助,给予工作站合作导师2万元科研资助。在站(基地)博士后获得国家、省博士后科研项目资助的,由同级财政按照1:1比例给予配套资助。
近年来,烟台市财政局聚焦省级以上领军人才“关键群体”,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措施,以5年为资助周期,按照A、B、C、D类分别给予最高600万元、4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综合资助,帮助领军人才更好发挥作用。
安排1150万元用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全面实施技能人才培养提升和职业拓展行动,紧紧围绕9大制造业集群、16条重点产业链,统筹推进“金蓝领”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等,支持企业与技工院校开办“冠名班”,实行订单式培养、套餐制培训,给予最高50万元定制化引育专项奖励。综合运用“人才贷”“人才险”“烟科贷”等金融政策,为人才型、科技型企业提供常态化、精准化、全周期金融服务。
烟台市财政局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市财政局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聚焦人才‘引育留用’,多渠道筹措资金,多维度优化服务,累计安排各类人才奖补资金约22亿元,用财政‘活水’激发人才‘活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构筑高端人才“强磁场”
近年来,烟台市全力推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深度融合发展,创新实施“揭榜挂帅”机制,以重大技术需求和产业前沿为牵引,累计发布重大技术创新需求173项,在海上火箭发射、低空经济、高端创新药物创制等关键领域,一批“揭榜”英才携手攻关,涌现出一批标志性成果。
近三年,烟台组织实施市级以上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34项,94项成果获省级科学技术奖励,其中牵头获得一等奖以上奖励17项。2023年、2024年每年各2项成果入选“山东省十大创新成果”。
据《烟台市人才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目前,烟台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20万人,高层次人才达到15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35万人,常年在烟工作的外籍人才3000余人;全市市级以上重点工程人才4500余人,其中,建立合作关系的院士86人,国家级人才246人,省泰山系列人才479人。累计获得国家、省科技奖40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近3年,共引进1700名博士、18817名硕士、近20万名大学生,是全省唯一连续7年培育出“齐鲁大工匠”的地市,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全省唯一)。在“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中国‘95后’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榜单中均列中国北方地级城市第1位。
奋进万亿城市新征程,烟台正在重点培育绿色石化、有色及贵金属、高端装备、汽车、食品精深加工、电子信息等六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和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三大新兴产业集群,做强中日韩创新合作中心、丁字湾新型能源创新区、东方航天港等重大载体,打造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
“我们诚邀四海英才,与烟台一道深耕产业蓝海、点亮创新之光、共赢美好未来。”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明康说,烟台这片热土,珍视每一次相遇、珍惜每一份才华。我们面向领军人才、青年人才、技能人才等量身定制了一系列新政策,将以开放的胸襟、务实的举措、贴心的服务,营造“爱在烟台、难以离开”的人才环境,让敢创新、想创业、能创造、有创意的“千里马”在烟台大地竞相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