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庆英 通讯员 刘心玥
9月的日照,海风带来了熟悉的咸腥味,也带来了涌动的人潮。休渔期结束,千帆竞渡,期待着“第一网”的丰收,开海季也吸引了不少外地“饕客”前来“尝鲜”,让金色的沙滩上充满了欢声笑语。然而在这片沸腾的喜悦之下,危险与忙碌也相伴而生。为守护游客和渔民的平安,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头枕”波涛、守着人潮,只为在有需要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26岁消防员的第一个“开海季”
在日照支队阳光海岸前置备勤点,26岁的消防员于鑫正仔细检查着橡皮艇的发动机,这也是他人生中第一个真正的“开海季”。
2024年,于鑫参加了全省水域救援培训并考出了“国家职业资格游泳救生员证书”,从今年五月开始,他从秦楼特勤消防站被调到阳光海岸前置备勤点执勤。
早上五点半,阳光已洒满万平口景区,于鑫起了个大早,把屋里的急流救生衣等装备器材移到室外,检查完毕后,他开上橡皮艇冲向海面,对舟艇情况做进一步测试,身后划开一道道白色水线。
不到两个小时,海滩上的游客渐多。于鑫在检查完装备器械后匆忙吃了口早餐,在早上八点前,登上了救生瞭望塔,举起望远镜向远处眺望,时刻关注着远处海岸线附近游客的情况。
作为旅游城市的日照,连年飙升的旅游人气,让这里的海岸线成为全国各地游客争相前来打卡的热门景点。
“这里和特勤消防站最大的不同就是跟群众的直接接触更多了,走失的、受伤的、溺水的,什么都得第一时间处理。”即使晚上睡觉时间,前置备勤点的屋门也一直不锁,保证有人上门求助时,消防员们能第一时间救助。
潮水上涨迅猛
夜间赶海暗藏风险
夜幕降临,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太公岛牡蛎公园迎来另一番热闹景象。游客的头灯与手电的光束在滩涂礁石间交错摇曳,这是属于游客们的赶海盛宴。
在太公岛上,涨潮时仅顶部礁石可见,退潮后显露面积约0.8平方公里的完整岛体,旅游旺季时每晚都有上百名游客慕名而来赶海。殊不知看似平静的海面下,暗流涌动,潮汐瞬息万变。“看似很远的潮水,可能几分钟就涨到眼前,好多游客玩着玩着就忘了看海。”一位本地渔民说。
第三海水浴场前置备勤点的消防员王利平经常在此执勤,对此深有体会。“赶海救援是我们最常出的警。”在暑假期间的一天夜里十一点多,他们接到紧急救援任务:三名赶海游客因潮水湍急被卷入海中。
“我们赶到时,只见一人死死抱着赶海的塑料桶作为浮力支撑在浪里沉浮,另外两个会游泳的同伴想去救也被困在海里上不来。”王利平与队友们驾着橡皮艇冲进海里。靠着落水游客的头灯在起伏的波浪中摇曳,消防救援人员迅速定位。“看见了!左前方二十米!”伴随着一声呼喊,救援艇破浪前行。
约五分钟的紧急救援,仿佛一个世纪般漫长。“再晚五分钟,潮水就会把他们带进深水区。”王利平望着如今平静的海面如是说。
如今,每当夜幕降临,除了赶海者的欢声笑语,还能看到消防员巡逻时的手电筒。他们用脚步丈量着海岸线,用守望呵护着每一个逐海而欢的生命。
与大海“拉锯”六年
他最盼“出警越少越好”
在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周边,一座座渔港见证着耕海牧渔的繁忙景象。开海之后,海产满舱,然而有一群人,却因这片丰收的海而绷紧了神经。
李珂作为阳光海岸站站长助理,已在第三海水浴场前置备勤点坚守了六年,遇到过的水域救援不计其数。“开海后不光渔民忙,我们也更紧张。”他亲历的一次出海救援至今仍刻骨铭心。
那是一个狂风骤起的日子。相关部门已提前发布禁止出海通知,绝大多数渔船都已回港避风。但仍有人冒险一搏。“渔民违规驾船偷偷出海,没想到真的出事了。”李珂回忆,“当晚大风掀翻船只,三名船员落水”。
第二天有过往渔船发现后才报了警。接到报警后,李珂和队员们立即驾驶快艇全速驶向事发海域,驶出近二十公里,手机信号彻底消失,不见岸边。在浪潮中,他们终于发现了落水的其中一名渔民,并将其带回。
“每一次出海救援,都是与死神的拉锯。”李珂说。近年来消防救援队伍水域救援力量越来越强,但他最大的愿望,仍是“出警越少越好”。毕竟,比精准救援更珍贵的,是渔民们每一次出海都能平安归来。
国庆假期将至,日照将迎来今年最后一批游客高峰。国庆长假结束后,前置备勤点的消防员也将回到消防站,他们纷纷表示,将站好“最后一班安全岗”,守护游客和渔民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