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琳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既是民生改善的“温度计”,也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9月23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同志等解读《关于加力稳就业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若干措施》提出,对在重点制造业、急需生活服务业的中小微企业就业的重点群体,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个人缴费额25%的补贴。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衣军强介绍,为积极应对就业形势变化,结合山东实际,我省制定了《若干措施》,提出了13条稳就业增量政策措施,从四个方面加大政策供给力度。
围绕加力援企助企稳就业岗位,我省推出“四项政策”。“实行重点行业社会保险个人缴费补贴政策,对在重点制造业、急需生活服务业的中小微企业就业的重点群体,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个人缴费额25%的补贴。”衣军强表示,这在减轻企业稳岗压力的同时,也为劳动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利好。
《若干措施》还提出,提高外贸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对符合条件的大型企业返还比例从30%提到50%,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由60%提到90%。加大稳岗扩岗专项贷款支持力度,将符合贷款条件的单户企业最高授信额度提高至5000万元,贷款利率最高不超过4%。
在加力就业帮扶稳重点群体方面,《若干措施》聚焦四类人群精准施策。针对失业人员,健全失业人员常住地失业登记服务制度,保障失业人员及时享受常住地就业扶持政策和就业创业服务。面向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开展“鲁惠乐业”青年就业促进行动,支持各市推出面向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异地求职择业的学业优惠、住宿优惠、生活优惠等服务保障措施。对创业人员,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对创业担保贷款到期时符合条件的贷款申请人,鼓励经办银行给予续贷支持。对城乡低收入人口和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带动更多务工群众就业增收。
“聚焦技能培训,提高职业培训补贴标准,支持各市科学制定差异化培训补贴标准,对就业技能培训后6个月内实现就业的进一步提高职业培训补贴标准。”衣军强介绍,全省积极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开展补贴性培训达30万人次,发放技能提升补贴3.4亿元。同时,普遍开展职工在岗培训,统筹用好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及职业培训补贴、技能提升补贴政策,推进职工技术能力更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人工智能技术运用的需求。
此外,在加力优化服务稳就业市场方面,我省聚合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与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两大力量”,持续挖潜扩容就业增量岗位,通过开展网络招聘、直播带岗等活动和小型化、专场化等线下招聘活动,全面提升就业服务质效。
聚焦
山东引导高校主动布局急需学科专业
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人前程,更深刻影响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山东是高校毕业生大省,毕业生规模持续扩大,连续多年位于全国前列。”在9月23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侯典明介绍,省教育厅将以《加力稳就业的若干措施》出台为契机,持续综合施策、靶向发力,推动更多岗位、培训、服务等向高校毕业生倾斜,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为优化人才供给,近年来,省教育厅不断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力度,全力提升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推动人才供需适配。2024年山东新增博士点80%以上为“十强产业”急需学科专业,新增硕士点80%以上为支撑行业产业发展的专业学位点。新增的本专科专业点主要聚焦在社会急需紧缺专业。“省教育厅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强化人才需求预测分析,定期发布学科专业引导清单,为高校学科专业调整提供参考。建立急需学科专业设置激励引导机制和快速响应机制,引导高校主动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大‘关停并转’力度,推进同质化、低水平学科专业优化重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学科专业调整提高人才供需适配度,推动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侯典明说。
同时,省教育厅强化工作举措,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2024年秋季学期以来,我省统筹开展了“就选山东”“职等你来”“千行万业系列招聘会”“百校千企促就业人才对接大会”等系列活动,举办线下校园招聘活动1511场,千方百计拓宽就业空间。侯典明表示,省教育厅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大力拓展就业岗位,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高频次举办各类毕业生校园招聘专场,常态化开展线上双选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充分岗位和就业信息。加强与“24365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充分用好“AI招聘”“直播带岗”等形式,向高校毕业生精准推送优质岗位。面向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设“微专业”和职业能力培训课程,提升职业能力,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
此外,侯典明还介绍,在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方面,省教育厅将继续深化就业教育,强化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帮助大学生科学做好职业规划,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常态化开展就业服务进校园、企业开放日等各类活动,加大就业创业政策宣介和落实力度。重点做好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建立帮扶台账,优先提供指导服务、优先开展培训和就业实习、优先推荐就业岗位,及时按规定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