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上午,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在山东海阳迎来第二次远征,这也是东方航天港第20次成功“送货”到太空。
很多人想不到,以传统制造业见长的山东,竟是一个“火箭大省”。事实上,从被写进山东“十四五”规划,到今天在34平方公里范围内集聚了“卫星、火箭、发射场”三大要素,实现卫星“家门口”搭车、火箭“走几步”发射,东方航天港仅仅用了五年。
一枚火箭的升空,是一个产业的突破,更是山东发展动能转变的生动注解。“十四五”以来,一场静水流深而又波澜壮阔的动能之变,正重塑着齐鲁大地的发展轨迹,成为解读一个经济大省“走在前、挑大梁”的关键密码。
动能之变,源自创新之变。新质生产力是新动能的核心支撑。这份“新”,体现在一个个不断被刷新的纪录上。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下线,诠释着“中国速度”的全新内涵;潍柴柴油机热效率四年内四次攀登世界顶峰,将内燃机效率推向极致;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桥吊单机效率不断提升,连续13次改写世界标准……创新的过程,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突破之旅。
更多的“新”,在齐鲁大地上“遍地开花”。在威海,威高集团为心脏病患者“种”下一颗可吸收的支架,代表了生物医药领域的尖端突破;在济宁,珞石机器人精准舞动,展现了国产工业机器人的高精度与可靠性;在青岛,海尔卡奥斯链接企业90万家,助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在济南,浪潮海若大模型拔节生长,在语言理解、逻辑推理等方面居于世界领先水平。越来越多的山东企业,正从制造主体跃升为技术策源地和产业链“链主”,带动整个产业生态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这是科技自立自强所迸发的磅礴之势,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所凝结的集群之势。
动能之变,带来结构之变。从济钢关停钢铁主业,开拓卫星通信新领域,实现“钢铁巨人”向“科创先锋”的蜕变,到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推动石化行业向高端化、清洁化转型,无论是“老树抽新枝”的典范,还是“新竹节节高”的标杆,创新的基因一旦被激活,便深刻重塑着产业的“骨骼”,也让绿色发展理念深深融入山东高质量发展的DNA之中。
数据最有说服力。“十四五”以来,山东以年均3.9%的能耗增长,支撑了年均6%的经济增长,万元GDP能耗下降18.5%,下降幅度好于全国平均7.7个百分点;如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总装机的比重达到52.9%、提高24.3个百分点,“绿电”历史性超过煤电;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5万家,“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达58.6%,曾经“粗黑重”的产业底色,逐渐被“新绿智”覆盖,动能转换已结出累累硕果。
动能之变,离不开要素配置方式的深刻重构。为新动能的萌发与壮大提供创新的肥沃土壤,山东既搭平台、强基础,也建机制、畅流通,比如,成立山东科技大市场等公共服务平台,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把“不经济”的账算“经济”;再比如,实施“算力券”等奖补政策,为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提供原始创新的源头活水。2024年,山东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9.4%,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88.5%,居全国第一,一种“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草木”葱郁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正在齐鲁大地加速形成。
大河奔流,势之所向。纵观“十四五”以来的山东实践,动能之变中,可见对自身发展阶段和历史方位的清晰判断,可见以一域服务全局的责任担当,更可见面向未来、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山东正以这场深刻的动能之变进行“深蹲助跑”,积蓄着奔向未来的磅礴势能。我们相信,一个更加自信、从容的山东,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浩荡征程中,谱写出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