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政经 > 内容详情

1071公里的深蓝竞速 烟台冲刺3000亿海洋经济

2025-10-17 10:51:56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吴绍博

 

“蓬莱阁上望蓬莱,万丈瀛洲缥渺开。”明代诗人黎贞描绘的蓬莱仙境与缥缈海景,至今仍激荡着烟台人的山海豪情,而这也正是今日烟台向海图强的浪漫底色。千百年来,烟台向海逐梦之情从未停歇。

烟台1071公里的黄金海岸线,既是自然禀赋,更是经济动脉。深耕蓝色国土,烟台将大力推进“以港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不断汇聚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力争海洋产值突破3000亿元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烟台进出口总值达2094.9亿元,同比增长19.7%,海洋相关产业进出口表现突出。

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华君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2025年,烟台大力实施海洋经济突破行动,全力推进裕龙石化有限公司石化下游及延伸产业链项目、海阳核电、招远核电、华能半岛北K场址、L场址海上风电项目等一批涉海省重大项目建设,稳妥有序做好省市重点涉海项目的用海要素保障工作,配合做好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场观摩会的筹备工作,壮大海洋经济发展规模,力争2025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实现‘十四五’海洋经济千亿级跃升,依托产业集聚区进一步推动海洋产业强链补链延链。”

今年8月底,全球装载量最大的低碳智能超大型汽车滚装船“安吉安盛”轮,在山东港口烟台港完成3850台出口汽车的装载任务,缓缓驶离码头前往欧洲。这是继“安吉宏盛”轮在此首航发运后,烟台港迎来的第二艘9500车位汽车滚装船。依托高效的港口运营与完善的物流网络,烟台港今年前7个月商品车全模式运量同比增长4.6%,持续保持高位运行态势。强大的货源集聚效应吸引了全球顶尖滚装船停靠装货,为“中国制造”加速出海、走向世界提供了“港口超级链接力”。

作为海洋经济的“桥头堡”,港口既能打通内陆与全球市场的贸易通道,激活临港产业、赋能城市向海发展,又能通过基础设施迭代与服务能力升级,释放“以港兴海”乘数效应。

近年来,烟台港相继开通了“烟台—意大利”“烟台—巴西”“蓬莱—圭亚那”“龙口—开曼群岛”等多条新航线。这些新航线加速推动烟台港构建起直达亚洲、非洲、南北美洲、欧洲的28条件杂货全球航线网络,涵盖项目物资、风电设备、工程建材、机械车辆等200余个货类,让更多“中国造”“烟台造”沿着这些海上通道走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未来,烟台将实施新一轮港产城融合发展三年行动,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开建龙口港件杂货泊位,加快芝罘湾港区大宗干散货转港经营。突破发展港航服务业,建设烟台港供应链服务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壮大货运代理、船舶租赁、供应链金融等临港产业,拓展邮轮旅游等高端业态,加强绿色智慧港口建设,打造环渤海中心港。

加快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5月27日,我国首个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中广核招远400兆瓦海上光伏项目全容量投运。该项目位于山东招远市莱州湾海域,总用海面积512.7公顷。项目于2023年12月26日开工建设,克服了海洋环境中高盐雾、高湿度、高风载、高洋流冲击等一系列施工难点。项目全容量并网后,年发电量能达到近7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煤消耗约20.8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53.58万吨,能满足约4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向海而行,逐日追光。作为我国首个全容量并网发电的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该项目应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双面双玻海上光伏组件等一系列创新产品,并形成了可复制的海上光伏项目施工成套工艺体系。

立足海洋资源禀赋,烟台将以“产业强海”为抓手,持续打造蓝色经济新引擎,推动现代海洋产业规模壮大与质量升级,加速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形成多领域齐头并进的海洋产业发展格局。

日前,山东海洋明波水产有限公司传来捷报——豹纹鳃棘鲈(东星斑)和红九棘鲈(红瓜子斑)两条名贵鱼种首次实现室内全人工繁育及规模化苗种培育,其中300余万尾东星斑鱼苗通过验收,标志着全国首例东星斑全工厂化批量育苗取得成功。

“这对于弥补山东缺乏适合工厂化及深海养殖的名贵海水鱼类品种意义重大,将有力推动山东深海养殖与集约化养殖产业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松林说。

2022年4月22日,李德仁院士工作站正式落户东方航天港卫星数据产业园,双方宣布共同打造“东方慧眼”星座,实现“天地网”的融合以及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的一体化。

2024年2月3日,“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业务首发星“烟台二号”,搭载捷龙三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入轨,实现了用“烟台箭”发“烟台星”,标志着“东方慧眼”星座快速组网正式启动。这颗卫星由李德仁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王密教授担任总设计师,陆海空间(烟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联合研制。它不仅以烟台城市命名,更是由烟台力量研发制造,是实打实的烟台卫星。

近年来,烟台持续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海洋科技水平持续提高。

搭建涉海重大平台,中日韩创新合作中心落户烟台,引领聚集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等涉海高校院所11家,高标准建设省级以上涉海科创平台37家。

引育高层次人才,建设海阳黄海水产唐启升院士、宏远氧业徐芑南院士、陆海空间(烟台)信息技术李德仁院士工作站3家,引育国家级人才11人、泰山系列人才28人。

培育高成长企业,支持中集海工院、杰瑞工业设计中心等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培育中集来福士、蓬莱大金重工等海洋领域省级科技领军企业5家,东润仪表等高新技术企业106家。

绿色可持续海洋生态环境

初秋时节,天高云淡,海风轻拂。四十里湾的海面波光粼粼,海浪轻轻拍打着岸边礁石,溅起晶莹的水花,一幅如诗如画的秋日美景正徐徐铺展。

在烟台漫长的海岸线上,一处处“美丽海湾”如星点缀。这些生态画卷,不仅是城市滨海风光的亮眼名片,更见证着烟台对海洋生态保护的执着与深耕。

“八角湾的变化可大了,海水越来越清,沙滩也越来越干净。”烟台市民陈杰龙说。

八角湾有着一段并不美丽的过往。“八角湾所在的烟台黄渤海新区,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八角湾也曾面临入海污染物总量增加、入海河流水质恶化、海域生物数量下降等问题。”烟台黄渤海新区管委副主任孙志杰介绍。

为捍卫这一湾深蓝,全区开启了一场逐年加码的生态“保卫战”。入海口分类整治、海岸线修复治理、海防林抚育更新、海域中增殖放流……经过多年治理,八角湾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水质连续多年满足第一类或第二类水质标准,近岸海域优良水体比例持续保持100%,入选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生态“好颜值”换来经济“好价值”。沿着八角湾海岸线,后沙广场、扬帆广场、“恋烟台”水晶礼堂、天马栈桥、“深呼吸”鲸鱼雕塑等城市公共艺术品不断涌现,海上帆船赛、环湾马拉松、沙滩音乐节、国际葡萄酒节等活动每年举办,数百万游客来打卡。“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区旅游年接待总量达到8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0亿元,将八角湾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的特色文化高地和滨海旅游度假目的地。”孙志杰说。

近年来,烟台坚持陆海统筹理念,以系列务实举措加快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人海和谐共生”夯实新基石。实施陆海污染联防联治,推进海阳、莱州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支持蓬莱湾区、海阳岸段争创省级美丽海湾。进一步提升海洋环境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开展海上溢油应急综合演练,建设国家中型溢油应急设备库,全方位筑牢海洋生态保护屏障。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