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琳
10月21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山东实践。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我省连续25年开展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擦亮“花开齐鲁石榴红”工作品牌。连续四年深化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大行动”,举办“铸牢”主题文创作品展、文物古籍图片展,参观游客超22万人次。
山东率先启动“铸牢”示范区创建
省民族宗教委主任曹金萍介绍,“十四五”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奋力推动全省民族工作“走在前、挑大梁”。“五年来,我们多次承办上级有关会议活动,一大批典型经验在全国层面推广。”
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方面,我省连续25年开展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擦亮“花开齐鲁石榴红”工作品牌。实施青少年“筑基”工程,70所高校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推动建立学校“铸牢”教育体系和长效育人机制。加强对“一山一水一圣人”、孔繁森精神、鲁班文化等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研究阐释,印发《山东省民族工作发展报告》蓝皮书,助力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省民族宗教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马辉介绍,2021年,山东在全国率先启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创建”试点工作,切实将“铸牢”主线要求落实到创建测评指标、主题活动、创建实践全过程,由此开启威海、东营等试点地区全域创建热潮,营造了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依托博物馆、党史馆、文化馆等,打造了18处省级、157处市级“铸牢”教育实践基地。青州博物馆、齐文化博物馆用文物实证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成为“铸牢”教育的“活教材”。
同时,我省实施创建“7+N”行动,在巩固创建主阵地基础上,实现向社会组织、民主党派等延伸,全域创建成效凸显,实现了地域范围“全覆盖”、各族群众“全参与”、各类主体“全涉及”。推动创建工作向家庭、岗位延伸,2021年以来共培育“红石榴”家庭956个、“红石榴”岗位513个,成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层末梢,构建起立体化、全覆盖的创建工作网络,持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此外,我省连续四年深化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大行动”,举办“铸牢”主题文创作品展、文物古籍图片展,参观游客超22万人次。开展文物“铸牢”讲解员大赛和民族团结故事竞讲活动,圆满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轮展任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全省打造“红石榴”社区632个
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我省大力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组织开展“爱在山东”融居、融情、融魂等各类交流活动1100余场次,打造“道中华·齐鲁行”体验线路107条,着力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氛围。
“充分发挥政务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服务机构作用,因地制宜设立‘红石榴’驿站、窗口和‘三交’服务站等功能阵地,配备熟悉民族政策的工作人员,吸纳各民族居民参与业主委员会、居民议事会和志愿服务组织,推动社区共建共治。”省民族宗教委副主任罗军介绍,我省开展“手拉手”“一家亲”和长桌宴等联谊活动,跨民族友谊、婚姻、家庭等成为常态。
聚焦共同富裕,增进“经济互嵌”,我省建立完善县、街道、社区三级服务管理体系,在全省打造“红石榴”社区632个、学校577所、企业196个,重点面向来鲁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就业创业、教育医疗、住房租赁、语言学习、技能培训等方面指导和服务,提升各族群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支持社区搭建创业平台、共富工坊,发展直播带货、社区电商等新兴业态,鼓励各民族群众联合创业、共事兴业,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罗军还介绍,我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利用多种方式和渠道,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相互尊重、增进共识。支持各地成立民族团结进步相关社会组织,发挥“红石榴”公益岗作用,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情感沙龙等活动,建立互助结对和定期走访制度,及时掌握工作、学习、生活状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感、认同感、归属感。
此外,我省还健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与主要流出地建立对接机制,解决来鲁各族群众就业落户、就医就学、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让各族群众来得了、留得住、过得好、能融入。
【聚焦】
民品企业联农带农6.8万余户
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曹金萍介绍,我省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探索山东路径。实施“欣欣向融·齐风鲁韵”行动,建设20个各民族互嵌发展乡村振兴片区、35个乡村振兴示范民族村。投入发展任务资金1.74亿元,实施产业项目403个,培育建设产业化品牌集聚地16个。
同时,我省深入推进民品产业提升行动。实施“欣欣向融·益企共富”行动,落实民品贷款贴息资金4亿元,撬动银行贷款200亿元。民品企业建立原料基地1085个,联农带农6.8万余户,吸纳就业6.4万余人。组织51家企业参与“民营企业进边疆”等活动,累计投入17.87亿元,推进受援地协作地协同发展。山东五征集团发挥民品企业社会责任,助力新疆麦盖提县4万亩戈壁荒滩变绿洲良田。
“山东把‘共同现代化试点’工作作为推进我省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实践,滨州市阳信县、聊城市冠县、德州市德城区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全国共同现代化试点地区,山东试点总数位居全国前列。”马辉介绍,我省聚焦产业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因地制宜探索特色发展模式,指导试点地区科学谋划示范项目121个。阳信县开展“北繁南育、养母繁犊”共富模式,带动12万群众投身产业链各环节,2025年上半年,阳信县生产总值162.83亿元,增速7.3%,高于全国增速2%。冠县做大做强灵芝产业,打造华冠灵芝大健康产业集群、冠县店子镇灵芝电商产业带,产量、销量分别占全国50%、60%以上,年产值达36亿元。德城区制造业提质增效,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5家、单项冠军3家,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