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政经 > 内容详情

山高打造国内首个十二车道高速路

2025-10-24 10:14:50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白鑫燚 葛金龙

 

作为国家交通主干网的关键组成部分,京台高速公路齐河至济南段改扩建工程(下称“京台高速齐济段”)当前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计划于2025年年底正式建成通车。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在施工现场了解到,该项目是国内首个“六改十二”车道的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由山东高速集团投资建设,致力于打造全国高速公路改扩建的标杆样板。从多车道扩建技术的突破,到绿色材料的创新应用,再到智能建造管理的落地,这些实践成果将为我国后续高速公路升级改造铺就前行之路。

京台高速公路齐河至济南段改扩建工程黄河特大桥

打造全国首个六改十二车道改扩建样板

京台高速齐济段作为G3京台高速、G35济广高速与济南绕城高速的共线段,始建于1999年,为双向六车道。伴随经济发展,这段路作为国家沟通南北的交通动脉和济南都市圈的重要集散通道,交通压力日益凸显,道路趋近饱和。该改扩建工程的实施,对于提升京台高速山东段整体通行能力,强化济南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交通枢纽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京台齐济改扩建项目起始于京台高速与济聊高速相交的晏城枢纽,一路穿越德州市齐河县,济南市槐荫区、市中区,最终抵达京台高速与济广高速相交的殷家林枢纽,线路全长23.999公里,投资概算86.09亿元。其改扩建方式极具巧思:以两侧分离加宽为主,黄河大桥段采用单侧分离加宽(双向行驶),起点终点衔接段则采用两侧拼宽的独特方式。

据悉,该项目在建设之初面临三大挑战:作为国内首个六改十二车道改扩建项目,没有成熟标准可循;改建的黄河特大桥跨越黄河,需要兼顾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建造要求;项目穿过济南主城区,与多条城市主干道、地铁线及铁路交叉,施工环境复杂。

面对挑战,项目组迎难而上,提出“高质量建设六改十二全国样板”总目标和“六位一体”具体目标,围绕项目重难点,在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技术创新、智能建造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工作。截至2025年9月,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9.32亿元,占概算总投资的68.90%,路基、桥梁、路面、交安工程分别完成96.9%、97.6%、87.5%、89.9%,为后续收官奠定基础。

耐候钢引领材料工艺革新

在泉城欧乐堡附近的一处施工工地,记者观察到,这里新修的桥梁分为了两种颜色,一种是常见的水泥灰色,另一种则是棕褐色,细看表面还有些粗糙,像是金属“生锈”了,但新建的大桥怎么会生锈呢?

京台高速齐济段改扩建项目办综合计划处处长王伟笑着解释:“很多人初次见到这里时,都会误以为是生锈了。实际上,本次项目采用了免涂装耐候钢,这层棕褐色的外皮正是耐候钢的特性,是一种保护膜。”耐候钢全称“耐大气腐蚀钢”,其表面会形成一层致密保护膜,可有效阻碍腐蚀介质的进入,耐大气腐蚀能力远超普通钢材。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背景下,耐候钢的应用更彰显绿色价值。为保证桥梁的整体性能,传统钢桥需要定期涂装来避免钢材受到腐蚀,后期维护成本高,对环境的污染性大。而耐候钢在提升承载力和使用寿命的同时,其免涂装工艺可以做到对土壤与水体“零”污染,符合绿色公路建设理念。在达到使用年限后,钢板还可以回收利用,真正实现全生命周期绿色环保。

此外,项目团队自主研发的“高速高压搅喷复合桩”和“固结扩盘桩”技术,让桩长缩短三分之一,钢筋用量减少10%。在桥梁顶推施工中,搭载北斗定位的履带式顶推设备,让钢箱梁“走”得更稳更快,施工工序简化50%,顶推效率提高2倍以上,施工周期缩短。

数字赋能打造智慧工地

在智能建造推广方面,京台高速齐济段改扩建工程实践意义大,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引领和示范效应。

京台高速齐济段黄河特大桥主桥为黄河下游最大跨径桥梁,同时也是国内第一个高速公路改扩建黄河特大桥并桥建设项目。在设计建造时,项目采用了国内首创的“钢壳—混凝土混合桥塔”技术。通俗理解,外部的钢壳既可以当容器包住水泥,又可以支撑桥体,有效提高了施工的质量、精度、速度,降低了桥塔施工对既有京台高速公路交通通行的影响。

钢结构加工车间同样彰显智能优势。项目钢结构总重5万余吨,含焊缝19.3万条、总长49.3万米,建设者创新引进了板材预处理线、数控等离子切割机和光纤激光切割机以及板单元智能焊接生产线等先进设备,实现钢结构加工工厂化、自动化、智能化。

安全管理更实现“全域可控”。项目构建“一网三级”安全网格化体系,聘请第三方“安全管家”,通过车流仿真优化交通组织,利用前端感知设备实时监测路况,确保关键节点“零事故”。

据悉,其自主开发的BIM协同数字化管理平台成为“智慧大脑”。该平台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连接试验设备、拌和设备及施工机械,实现数据自动采集、分析与上传,试验表格自动生成,质检流程线上完成。该平台还可以通过图像识别技术24小时监测桥墩风险,助力防洪安全。

创新“建管养一体化”模式

在京台高速齐济段改扩建工程推进中,建设团队不仅聚焦施工阶段的技术突破与质量管控,更以“建管养一体化”思维统筹全生命周期。“从设计之初就把运营需求装进去,才能避免建完再改所造成的浪费。”王伟介绍,早在方案设计阶段,运营部门就深度介入,提出几十项优化建议并落地。

例如,针对槐荫枢纽,创新采用双车道匝道设计,通行效率提升1倍以上;在新建分离线落地点设置3处横向联络通道,构建起应急救援“生命线”。考虑到济南冬季多雪的气候特点,项目还在黄河特大桥、高架桥等重点路段提前布设自动除雪融冰装置,同步强化混凝土护栏抗腐蚀工艺,通过优化原材料配比与养护流程,破解融雪剂对护栏的侵蚀难题,减少后期养护成本。

旧材料的“重生”同样是全周期理念的生动实践。项目对拆除的波形梁护栏、机电设备等进行分类检测,符合标准的重新加工利用;在路面施工中,创新建立钢渣抗滑磨耗层沥青混合料技术体系,将工业固废钢渣规模化应用于路面表层,既减少资源浪费,又提升路面抗滑性能;规模化应用的免涂装耐候钢,预计减少6279万元全生命周期养护成本。

从攻坚克难的施工一线到绿色智慧的技术革新,从全生命周期的统筹规划到区域发展的长远布局,京台高速齐济段改扩建工程的每一步推进都凝聚着建设者的匠心与担当。待今年年底项目全面竣工通车后,这条焕新升级的交通大动脉将进一步畅通南北物流、激活区域活力,为济南都市圈的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书写新时代交通基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