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频道>政经 > 内容详情

以“绣花功夫”探索“齐鲁样板” 城市更新让老城焕发新活力

2025-10-29 10:01:20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史尚静 徐晓艳

 

历史街区延续文脉、老旧仓库焕发新生、生态空间整治提升……山东省公布第二批城市更新创新案例(机制),全省30个案例(机制)从各地实践中脱颖而出。其中,济南上新街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望岳路创意设计产业园项目、彩虹湖及杨家河综合整治提升项目成功入选。近日,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走进济南创新案例项目现场,实地探访老城市如何在更新中焕发新活力。随着全省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将“城市更新”列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的重要抓手,济南的创新案例,正与全省各地实践相互呼应,共同擘画城市发展美好蓝图。

百年老街“上新”

唤醒“济南印记”

深秋的济南已浸在凉意里。街边的树木已没了盛夏的浓绿,叶片边缘略显枯黄,微风拂过,叶子便簌簌地落在街道上。近日,记者走在泺源大街上留意到,即便气温渐低,仍有不少头戴“小红帽”的旅行团穿梭在街上,不仅到趵突泉、大明湖等知名景点打卡,承载着老济南记忆的上新街片区也深受游客喜爱。记者了解到,2021年11月,上新街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房屋征收决定正式下达,历经三年多的升级改造,在今年五一假期以全新面貌亮相。作为今年新开放的一处城市更新代表性街区,上新街的每一处细节都藏着惊喜。

青石板路、青砖灰瓦、红墙平顶……近日,伴随着柔和的阳光,记者走进上新街片区,探寻这条百年老街在新时代焕发出的独特魅力。阳光洒在石板路上,映出斑驳的光影,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街区不远处,记者看到,一处名为“济南印记”的传统住宅让不少游客驻足拍照,根据墙上的历史建筑信息了解到,这是一处建于民国时期的北方传统建筑,青砖灰瓦、屋檐飞角等细节处尽显往日的韵味,让人仿若穿越回旧时光。

值得一提的是,街区内田家大院,在保留特色拱门及传统院落原有风貌的同时,记者观察到,大院入口西墙上仍清晰留存着几处深浅不一的战斗“弹痕”。这些弹痕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彰显着先烈们为理想信念坚决忘我斗争的场面,警醒后世勿忘历史,奋发图强。行至街区尽头,坐落着一座精美且气势恢弘的万字会旧址,朱红廊柱、绿色琉璃瓦在细雨中更显庄重肃穆。

除了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记者了解到,上新街通过“保留修缮+功能提升+运营导入”,在修复历史建筑的同时,引入咖啡、非遗手作、茶馆等多元业态,打造出沉浸式艺术商业街区,吸引着过往的行人驻足小憩,为这条百年老街增添勃勃生机。

作为山东省第二批城市更新创新案例(机制)中“开发联动”类项目,上新街不仅实现了历史风貌的保护性修缮,更以制度创新破解了老街区资产合法化难题。记者梳理发现,上新街位于济南市市中区,其历史可追溯至民国初年,因地势北低南高通向“新建门”,故而得名。作为连接城市中轴与泉水文化带的重要节点,这里承载着济南近代城市建设与文化繁荣的厚重记忆。片区内多为老旧建筑,更新前,曾因产权多样、登记混乱,面临“无施工许可、无竣工验收、无产权落位”的更新瓶颈。

在更新过程中,上新街片区,以制度首创,破解老建筑确权难题。首次系统提出“实测—结构鉴定—用途认定—登记”保留建筑确权路径,打造高效可复制确权机制。建立“确权四步法”与14类标准模板,构建“多部门联审+专班集中办公”机制,实现审批效率提升70%以上,遵循“留、改、拆”原则,成功使街区内6处文保建筑、10处历史建筑、12处名人故居及22处特色民居院落得到妥善保留,81个传统院落得到精心修缮,规划出“一主街、三中心、八巷道”的布局,为全省同类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低效仓库“蝶变”

化身创意“梦工厂”

同样位于济南市市中区的望岳路创意设计产业园(舜博创意产业园)项目,则盘活城市低效用地,演绎了“老仓库变身创意梦工厂”的蜕变。该项目原为2层、不足4000平方米的仓库,多年闲置,单位产出几乎为“零”。济南市市中区抓住低效用地再开发的政策机遇,精准运用新型产业用地政策,将传统仓储用地调整为新型产业用地,破解土地转型难题。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占地8.6亩,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总投资2.6亿元,建设过程中打破传统开发流程,采用“建设、招商、运营”三同步模式,在建设期即精准定位产业方向、锁定目标企业。值得一提的是,项目2024年3月正式运营后,已入驻山东画报社、山东印刷协会、山东演艺集团等20余家企业,营收总额约2亿元,实现全口径税收超3000万元,还推动区域产业深度升级,带动周边产业增值超1.1亿元。此外,与山东大学等省内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借助其智力资源为园区品牌建设注入活力。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搭建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和企业创新服务平台,促进企业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营造富有活力的产业生态。

而在济南高新东区孙村片区,彩虹湖及杨家河综合整治提升项目则以“生态筑基、科技赋能、产城共融”的实践,勾勒出宜居宜业的生态画卷。彩虹湖原为城市郊野公园,面积约37.33万平方米;杨家河治理河段长约1.89公里,面积约25.90万平方米。更新前存在生态退化、地质灾害隐患、城市功能割裂等问题。

项目实施过程中,彩虹湖以“控源截污+生态再造”为核心构建“水下森林”生态系统,配合地下注浆加固与地表修复一体化治理,实现水质从劣Ⅴ类到地表Ⅳ类的跃升;杨家河以“U型空间一体化”设计整合山水资源,打造蓝绿交织的超级公园绿廊,同时,彩虹湖建设智慧人才服务、智慧哨兵管理系统,设置智慧运动设施与无人售卖服务,拆除围栏打造无界公园;杨家河引入车路协同、智慧物联运动场等数字技术,实现生态保护与智慧城市深度融合。彩虹湖与杨家河两者互补联动,形成“生态修复+功能重构+产业激活”叠加效应,有效带动了济南高新东区“产在城中、城在园中”的“公园里的科技城市”建设,为同类型城市更新项目提供了可借鉴、可操作的实践经验。

济南今年已启动更新项目80个

以“绣花功夫”擘画城市发展新蓝图

从上新街的历史文脉延续,到望岳路创意设计产业园的低效用地活化,再到彩虹湖及杨家河的生态功能提升,济南以多个省级城市更新创新案例为抓手,走出了一条兼具文化传承、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的城市更新之路。济南率先建立历史建筑“一份报告、一张表单、一个平台”保护管理模式,采用渐进式微更新,下足绣花功夫,优化院落布局,今年已启动城市更新项目80个,完成投资160.6亿元;城中村改造项目51个,完成投资144.6亿元。舜泰广场智慧停车场成为可复制推广的成功案例; 天桥区工人新村北村的智慧灯杆兼具安防和充电功能; 老旧小区改造中注重“一老一小”需求,增加无障碍设施、儿童游乐场、社区食堂等。

今年9月,山东召开全省城市工作会议,全面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城市工作的总体思路,提出做好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安全发展、文脉赓续、治理增效“七篇大文章”,为未来城市发展擘画美好蓝图。此次会议把“城市更新”列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全省城市工作的重要抓手,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奋力开创具有山东特色的城市发展新局面。

自“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首次提出以来,山东在实践中蹚路径、攒经验。青岛、济南先后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城市更新行动城市;济南、青岛、东营入选国家城市体检样本城市;烟台、潍坊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今年,我省有4个项目入选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从省会到沿海,从老工业基地到新兴城市,山东以“工匠精神”打磨城市细节,以“绣花功夫”优化治理效能,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精细化管理水平、民生服务品质。

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山东在推进城市更新中,要做好城市体检,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以片区统筹思路盘活存量,通过土地混合利用和项目“肥瘦搭配”实现综合平衡,破解更新中的“碎片化”难题;要注重模式创新,统筹发挥公共政策支持与市场主体的作用,创新设计理念、技术手段、运营模式和投融资模式,让城市在共建共治共享中迸发持久活力。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