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琳
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整改是有效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重要环节。11月20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度山东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整改情况。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截至10月底,审计查出的问题,已完成整改820个,其中立行立改问题整改率98.3%,整改金额共计158.9亿元;追责问责337人。
“近年来,我省持续强化审计整改工作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审计整改长效机制,压实各方责任,深化贯通协同,着力推动审计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发布会上,省审计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晓峰介绍,截至10月底,审计查出的问题,已完成整改820个,其中立行立改问题整改率98.3%。整改金额共计158.9亿元,其中上缴国库、归还原资金渠道14.9亿元,统筹盘活、加快拨付使用40.1亿元,通过调整账务、司法途径等方式整改103.9亿元;追责问责337人。
张晓峰介绍,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对审计整改工作批示多次,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相结合,找准问题症结,精准有效施策,做好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督促有关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压紧压实责任,紧盯难点堵点,推动问题整改落实落地。
同时,我省打好“组合拳”,贯通协同更加深化。省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联合省审计厅对重点领域问题整改情况开展跟踪监督。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部署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专项审计调查整改工作。深化与纪检监察、巡视巡察、财会监督等其他监督的贯通机制,强化与主管部门的整改协作,及时向纪委监委移送重大问题线索,实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此外,省审计厅制发审计整改工作管理办法,出台行业整改标准指引,印发《审计整改二十问》手册,对11市19县开展专项检查、现场督查和“回头看”,向13市41县、42个省直部门单位发送督办函,督促加快整改进度,提高整改实效。相关主管部门积极落实审计建议,部署开展专项整治,推动举一反三、标本兼治、源头防范,修订完善制度办法249项,实现以审促改、以审促建、以审促治。
“审计整改报告主要包括省级财政管理及预算执行审计、扩大有效投资重点任务落实审计、促进高质量发展和改善民生审计、国有资产管理审计等四个方面问题整改情况。”张晓峰介绍,从目前情况看,涉及财政资金管理、惠民政策落实等领域问题基本整改到位,并取得预期效果。
“截至目前尚未整改到位的问题,主要是有的受经济环境影响和外部因素制约,需持续推动解决;有的整改措施涉及中长期改革任务,需逐步深化推进。”张晓峰介绍,对尚未整改到位的问题,有关市县、部门单位已制定整改计划,正在有力有序推进。审计机关将加强跟踪检查,督促问题应改尽改、彻底整改。
【聚焦】
紧盯就业、住房等民生资金管理使用
高质量发展是未来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11月20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审计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晓峰介绍,审计专司经济监督,是“党之利器、国之利器”。下一步,审计机关将锚定“十五五”时期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紧盯“省之要事”,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切实将履职尽责与服务大局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发挥审计监督服务保障作用。
张晓峰介绍,我省将围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强化监督,激发发展内生活力。加强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等重大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促进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全面绿色转型。加强对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审计,促进产业、财政、金融等各项政策协同发力、同频共振。加强对数字山东、优化营商环境、统一大市场建设等情况的审计,促进增强发展动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对教育、科技、人才等领域的审计,促进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助力巩固壮大高质量发展根基。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我省将突出对社会保障、卫生健康、公共服务等惠民富民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推动重大举措、重要项目、重点资金落实落地。聚焦就业、救助、住房等民生资金管理使用,严查贪污侵占、截留挪用、虚报冒领等行为,着力惩治“蝇贪蚁腐”。聚焦乡村振兴,关注乡村建设和治理等情况,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记者了解到,我省着眼发挥经济运行“探头”作用,还将加强对各领域经济风险的监督检查和预警分析,增强审计前瞻性,促进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着眼推进财政科学管理,加强对财政资源统筹、预算刚性约束、预算绩效管理、政府过紧日子等情况的监督,促进增强财政可持续性。
“围绕作风建设和权力运行强化监督,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张晓峰介绍,审计机关将当好反腐治乱“利剑”,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深入推进国企、医疗、招投标等重点领域整治,严肃查处扰乱财经秩序问题,推动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切实增强财经纪律意识。加强投资项目全过程监管,深入揭示和反映“政绩工程”“造景项目”背后的深层次、倾向性问题根源,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当好改革促进派,客观审慎把握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保护好各级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