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琳
8月17日,世界在建工程最大直径盾构机“山河号”顺利穿隧 记者 白鑫燚摄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建设科技强国、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11月20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山东推进新时代科技强省建设情况。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五年来,我省标志性创新成果加速涌现,全球运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发射升空,世界在建工程最大直径盾构机“山河号”顺利穿隧,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出港运行,不管是上天、入地还是下海,山东都有全球最领先的科研成果。
优化重组基础研究平台
“五年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发布会上,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孙海生介绍,我省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省委科技创新委员会,2023年根据中央改革精神,重新组建成立了省委科技委员会,各市均成立了市委科技委员会。省级财政科技发展资金连续保持高位投入,“十四五”期间带动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2597.3亿元,连续四年增量超过200亿元,年均增长11.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4%,超出规划目标0.04个百分点,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
在加快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方面,我省优化重组基础研究平台,获批国家实验室1家,崂山实验室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总平台、总链长”作用加速显现;新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36家,其中地方主管口径的16家、数量居全国第一;布局省实验室11家、省重点实验室328家,“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基本建成。我们积极承接“国之重器”落地山东,国家“十四五”布局的2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步建设,新建数量占全国的1/7。
持续开展重大科技攻关
“我们强化项目、平台、人才一体化布局,大力支持高能级创新平台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持续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努力催生重大创新成果。常态化开展‘山东好成果’遴选,已评选发布138项重大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孙海生介绍,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发电,全球运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发射升空,世界在建工程最大直径盾构机“山河号”顺利穿隧,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出港运行,全球最快高铁列车CR450动车组研制成功,全球首次实现合成生物王浆酸产业化,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海洋微生物基因组数据库成功构建。
记者了解到,聚焦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我省强化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精准培育“硬科技”中小企业,聚力打造领军企业,全省科技型企业数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从1.8万家扩增到5万家、居全国第三,较“十三五”末增长175%;高新技术企业从1.4万家跃升到3.5万家、居全国第四,较“十三五”末增长150%。
科技惠民扎实推进
“五年来,科技惠民扎实推进,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孙海生介绍,我省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科研攻关,1类靶向抗癌创新药“齐倍安”、治疗Ⅱ型糖尿病创新药“瑞霖唐”等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标志性产品攻关突破,“十四五”以来我省新获批1类新药9个,相较“十三五”时期只有1个,实现巨大突破。“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1类新药还有141个,我们将加大支持力度,努力让老百姓用上更多优质创新药。”
此外,聚焦粮食安全,我省还持续实施农业良种工程,累计培育动植物新品种2100余个,“济麦44”“齐黄34”“蓬莱红4号”等一批新品种刷新全国高产纪录,成为老百姓田间、餐桌的“新宠”,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7%,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4%、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