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姚曼
近年来,山东省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引领,多措并举推动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近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2025山东省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典型案例”,8个案例从海滨到山林的实践,勾勒出一条“资源变资产、文化变价值、产业变生态”的创新路径,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山东经验”。
资源整合:攥指成拳打造协同生态
文旅康养的核心竞争力,始于资源整合但不止于资源叠加。山东自然禀赋、产业资源与政企力量拧成“一股绳”,让特色资源真正转化为游客可感、产业可行的发展优势。
日照茶山牧场的破局,始于对“茶园+温泉”双重资源的深度开发。3000 亩松林防护有机茶园如绿毯铺展,茶树在松涛中生长,与天然温泉碰撞出独特的“茶萃温泉”,游客泡着茶汤温泉、品着有机茶香,沉浸式感受“江北茶乡”的康养魅力,构建了“茶树种植—茶叶加工—茶疗体验—温泉康养”的全链条服务。
临沂汤头温泉则以“资源升级”破解行业同质化难题。作为“全国四大天然甲级温泉”,其未止步于“泡汤休闲”,而是将富含38种微量元素的温泉水与山东省第一康复医院专业资源精准对接,在景区内设立康复理疗专区,实现“温泉养生+关节康复+中医调理”的服务闭环。“很多温泉项目困于‘冬热夏冷’的季节性瓶颈,核心是没找到资源的核心价值。汤头把温泉水从‘休闲载体’变成‘疗愈介质’,康复患者占比从最初的12%提升到现在的35%,这就是资源整合的生命力。”临沂汤头温泉旅游度假区旅游发展部副部长王营的解读,点出了整合的关键。
政企协同则为资源整合提供保障。潍坊青州市南湖康养产业园由企业牵头,联动村集体盘活3200亩闲置土地,前端带动2000余农户种植丹参、金银花等道地药材,后端引入长庚养老等专业机构提供医养服务,形成“农户+企业+机构”的利益共同体。当地种植户刘大叔表示,“以前这片地荒着怪可惜,现在种上中药材一年能多挣三万多元,农闲时去景区当研学导师,不用外出打工就能把钱赚。”
业态创新:跨界融合解锁产业新空间
资源整合筑牢了发展根基,而业态创新则为产业注入了持续活力。打破“景区只观光、康养仅疗养”的刻板印象,山东以“康养+”为钥匙,推动业态跨界融合,让不同客群、不同季节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破解了传统康养项目的场景局限。
在聊城东阿中医药文化旅游区,游客戴上VR 设备“穿越”古代阿胶工坊,体验仿单拓印、葫芦雕刻,还能沿着“毛驴博物馆—阿胶世界—药王山”的动线,触摸阿胶产业千年脉络。潍坊青州市南湖康养产业园构建全场景体验:亲子家庭在无动力乐园撒欢,露营爱好者在林间搭帐篷,银发游客在温泉酒店理疗,不同群体都能找到专属乐趣。
“康养+研学”“康养+旅居”的跨界组合更让产业活力倍增。宏济堂研学课堂上,孩子们跟着中医师辨识药材、制作香囊;南山养生谷小镇的“旅居康养”套餐,让老年人游览景区的同时,参与太极拳、健康讲座,在慢节奏中享受康养时光。烟台龙口南山养生谷小镇以“康养+旅居”为核心,依托5A级景区资源与齐鲁医院南山分院的医疗保障,推出“景区游览+健康体检+太极养生+书法课程”的旅居套餐,配套适老化民宿与24小时健康守护服务。这种“慢生活+全保障”的模式,让小镇年接待旅居老人超4600人次。
亲子与青年客群需求同样被精准捕捉。茶山牧场茶文化研学课程,让孩子采茶、炒茶、学冲泡,了解“一片叶子的旅程”;东阿景区“小小阿胶匠”研学活动,让孩子制作阿胶糕,在动手体验中传承非遗文化。针对年轻人,宏济堂的阿胶咖啡、养生奶茶成网红打卡单品;茶山牧场“馥野 自在露营地”的星空音乐会,让年轻人享受慢生活的惬意。
文化赋能:让传统文化焕发康养活力
文化是文旅康养的灵魂,很多项目深挖非遗文化与地域特色,让千年传承的文化瑰宝,成为滋养身心的“精神良药”。宏济堂中医药文化康养基地的450 米中医药文化浮雕墙,从神农尝百草到宏济堂百年发展史,游客边走边看,便能读懂中医药的千年智慧;九天贡胶坊里,“世界第一金锅”熬煮着阿胶,老师傅手持长勺搅拌,“九昼夜精提精炼法”的非遗技艺让游客驻足惊叹。冬至时节,东阿中医药文化旅游区举办的阿胶滋补节上,古法取水、开炼仪式震撼上演,游客既能见证阿胶制作传统流程,还能品尝阿胶宴,感受“药食同源”的文化魅力。
非遗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能亲身体验、随身带走的生活美学。宏济堂文创店里,五行合香珠、中医药香囊深受喜爱;岜山景区非遗集市上,游客能亲手制作中药漆扇、艾草香包,将传统文化“打包带回家”。
地域文化与康养的融合,更让每个项目都有独特的“文化标签”。汤头温泉的“温水侯非遗一条街”上,《赶头汤》小戏轮番上演,游客跟着当地人赶大集、泡夜泉,感受民俗与康养的碰撞; 南山养生谷小镇的孝德文化节,通过“新二十四孝贤”评选、敬老宴等活动,让“福寿文化”融入康养生活,游客在参与中感受传统美德的熏陶。
服务升级:专业智慧服务温暖人心
文旅康养核心在“人”。山东从客群需求出发,以专业化、智慧化、适老化服务,让康养既有“疗效”更有“温度”。威海那香海的智慧服务,让精准康养触手可及。其安云医院设“24小时健康守护中心”,游客佩戴智能手环后,血压、心率等数据实时同步至医师团队,后台根据数据动态调整康养方案。“我有高血压,以前出门总揣着药。现在戴手环,医生定期远程调方案,汤药配送到民宿,省心!”北京旅居老人王阿姨的体验,正是智慧服务的价值体现。
专业化健康管理体系让不同需求的游客都能得到精准服务。宏济堂的“六疗”体系涵盖医疗、食疗、茶疗等维度,针对亚健康人群的“7 天康养套餐”,从体质辨识到药膳调理再到香疗放松,全方位呵护身心;岜山景区的“七星特色养老”服务,为康复期老人提供药膳、理疗、心理关怀等一站式服务。
适老化细节更藏着服务温度。汤头温泉开通“康养专线”公交,车身配备轮椅坡道,景区厕所增设扶手与紧急呼叫按钮,标识牌字体比常规加大50%,这些举措让老年客群占比提升至景区客流的28%。
生态共生:产业与民生双向奔赴
山东坚守“生态优先、民生为本”的底线,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淄博岜山中医药健康旅游景区的实践颇具代表性。景区在开发中保留原有山体植被,依托道地药材种植园打造“中药花海”景观。景区解决本村90%人员的就业问题,村民从农民变身民宿管家、研学导师、康养护理员,收入较此前翻了3倍。“以前靠种地一年挣两万多元,现在在景区做护理,一个月就能拿四千。”岜山村村民孙秀莲的转变,是产业惠民的生动注脚。
岜山的“村企共赢”模式并非个例,威海那香海同样在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开发中,那香海严格保护海洋、沙滩、森林生态,黑松林覆盖率保持高位,景区建筑采用低容积率设计,与自然景观和谐相融。景区提供就业岗位超2000个,周边港西镇的民宿从2018年不足30家增至现在200余家,形成“景区带乡村”的发展格局。
从茶山牧场的“茶泉共生”到汤头温泉的“医养融合”,从东阿的“非遗活化”到岜山的“村企共赢”,这些案例的实践证明:文旅康养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打破资源壁垒、重构产业逻辑、聚焦人本需求。当自然禀赋转化为健康产品,传统文化融入康养体验,产业发展联动民生改善,这条“价值共生”的融合之路,正是山东文旅康养递给全国的亮眼答卷。